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饑餓的學童 懸殊的偏鄉教育

【黃子曦導覽】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教導孩子要拚上明星學校,考張名校文憑。正當學子們為了前途和理想苦苦奮鬥時,也有一群孩子可憐得連基本溫飽都無法被滿足。既然連拚生活的動力都沒了,更甭說是跨過名校門檻。教育有貧富差距,如今吃飯也存在著嚴重懸殊問題。繳不起午餐費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尤以偏鄉最為嚴重。在這些地區,孩子們的早餐往往是「隔夜的營養午餐」,更多時候家長們連營養午餐費都繳不出來,小孩也只能聽天由命。這些孩子被多重弱勢啃噬著,如此下來只會造成更強烈的城鄉差距,形成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一位老師在一篇《我想要營養午餐費》的文章中表示,當家長沒法繳出營養午餐費時學校都會允許拖延或讓老師先墊上。雖說等補助款發下來時再扣除,但也有老師可能連墊出去的錢都拿不回來。這名老師在他的部落格上和網友們討論了學童營養午餐面臨的現況,認為最大的問題仍舊落在政府身上。

上面的「貪官」,「投機政客」跟「皇宮貴族」們啊,你們出口閉口都是幾千萬上下,我們只要幾百塊就可以打發一個小朋友一個月的營養午餐。甚至當看到身在都市的學校,被批評營養午餐不夠豐富,影響學生發育,希望增加營養午餐費造福學生等等的新聞時,瀟灑笑的很酸,在我們社會的邊緣角落都有學生繳不出午餐費,哪還想到什麼營養午餐不夠豐富。

越來越多小朋友有挑食的毛病,但在偏遠地區有好一部分學童別說挑食,甚至連吃上一頓營養午餐都成問題。楊朝祥在其文章《正視原住民學童學費及營養午餐費的問題 》便談論到了這點。
……不少縣市山地鄉原住民學生有三分之一繳不起學費與營養午餐費,為了不使學生無午餐可吃,有些由老師、校長代墊,有些學校則以分期付款方式請包商先供應午餐,暫時解決了民生的問題,但如果政府不予經費支援或設法解決,學生隨時有斷食的可能。即使有善心老師或社會人士代繳午餐費,也僅能暫時獲得溫飽,但自尊心可能因此受到傷害,對人格的發展恐將有不良的影響。
網友歐失利姆認為寧可期盼政府照顧貧生,倒不如鼓勵孩子們發奮圖強,灌輸努力向上的觀念,自怨自艾也於事無補。
營養午餐……我以前都是自己帶便當。若有錢吃午餐我都把錢存下來買書!有一餐沒一餐我還是活下來了!我想要靠哪些狗官們不如靠自己,還有給學生要努力向上觀念,不然一直自願自哀(自怨自艾)也是沒法解決事情的。
網友Kirstie的觀點和歐失利姆不謀而合,他觀察到弱勢族群從尋求政府的協助逐漸轉向民間求救,但老百姓能為他們做的又是什麼?
不知從何開始,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事物,似乎不在渴望政府幫助他們轉而向民間求救!這社會有愛心的人真的很多,但是又不知從何幫起,我想我們提出點具體幫助的點子也許更實際一點,但市井小民又能做些什麼呢?

版主也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做出回應:
的確,學校的補助款或圖書資源幾乎都是從民間機構來的(政府也是有,補助一些人數跟廚工的津貼),例如TVBS(午餐補助),關懷機構,天下雜誌,台積電。市井小民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很小,但是積少成多,想法跟觀念是可以潛移默化的,但是就是因為很多法律上的規範,讓人伸展不開來。
同樣關注偏鄉學童溫飽問題的部落客亞斯蘭空軍第一狙擊手斥責政府把義務教育的責任推給人民,與其拿錢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設,倒不如多花些錢補助弱勢的、沒錢吃飯的學生。
這是怎樣?義務教育的經費還得靠民間單位來補助?個人認為這個錢是政府應該要出的,為什麼要讓民間團體來買單呢?當然,牽涉到財政負擔和財源依據,這個錢是很難找出來的,因為大不分的經費拿來蓋蚊子館、花錢買外交、正名、多花兩倍錢買和別人一樣的舊武器……
網友Robin'>http://www.yunlin.gov.tw/guest2/index-1.asp?m=99&m1=7&m2=54&sid=2326">Robin Tseng 將自己念書時代吃的營養午餐和現在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做了對比,他發現台灣的教育體制給予孩子的待遇是多麼的寒酸,教育環境是越來越退步。
民國六、七十年代,當我還是小學生,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吃營養午餐,那時的台灣經濟正在起飛中,我當時就讀的僑和小學因為有美援及僑胞贊助的因素,成為雲林縣第一所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的小學,猶記得那時的菜色十分多樣.豐富且美味、可口。
但事隔多年我回到母校拜訪校長,當我看到午餐菜色時內心驚訝不已;簡單的3菜1湯……午餐經費有限,每個小朋友只分到十七元的午餐經費,扣除人事費用已所剩不多。十七元不到的預算能提供怎麼的午餐給我們的下一代?
營養午餐資源不均的個中原因除了資源分配不當外,家長的態度與觀念也影響了孩子的溫飽。一名偏鄉教師minniechiu感嘆部分家長有錢燙頭髮、買酒喝,但就是不願意拿錢出來給孩子吃營養午餐,老是由老師們代墊著,似乎在利用老師的善心。
……有些家長根本就賴定班導師,班上有一戶人家,兄姐均在高年級,小的二年級在我班上,他們家就在學校附近,爸媽整天遊手好閒,一大早就醉醺醺的。學校補助午餐費他家大的兩個已經佔去缺額了,所以我班上小的要交每月五百元,但是他媽媽本來月初交,後來變成十號, 越拖越晚,週而復始……

城鄉落差 偏遠學校師資匱乏

【黃子曦導覽】教育為百年大計,不分國界、地域,即便是在窮鄉僻壤也不能犧牲了孩子們的學習機會。在偏鄉地區,許多迷你學校的存亡受到社會高度的關注;然而在高漲的反對併裁廢聲浪中,您是否也注意到一群默默為下一代耕耘、春風化雨的老師?政府近年來雖致力於縮小城鄉差距,但偏遠地區師資結構的失衡問題仍不見改善。曾經有報導指出,偏鄉學校普遍不受教師們的歡迎,甚至連流浪教師也不願到這些地區代課。他們寧可放棄工作機會,認真準備甄試,也不願到以鐘點計費的偏鄉學校去服務,足見得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於偏遠弱勢學童以及教師們的不友善及不公平。

網友寧願流浪比照了代課老師和正式老師的待遇,分析代課老師不願到偏遠學校任教的原因。

正式教師這項職業吸引人的優點是:1. 薪水位居平均值;2. 工作穩定;3. 有退休金

請問代課老師有符合上述任何一項嗎?連一項都沒有!或許給沒有工作壓力沒有生活壓力的愛心媽媽去做可能比較合適。

無可否認,很多老師當初都是非自願性的在偏遠學校任教,所以大部分不會待太久。也有些人以偏遠學校作為跳板用來累積自己的積分、年資、記功,等累積到一個程度就調校。以「教育是良心」事業的觀點看來,這些老師的確應該受到媒體和民眾大大的語論指責。然而老師畢竟不是烏鴉!不適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比喻,因此不能將每一個離開偏遠小學的老師都等閒視之!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以位於屏東縣最北霧台國小為例,提出兩項偏遠學校難以留住師資的原因:

老師所要面對的不僅是以上在交通上所要面對的安全顧慮,教師進修研習也很不方便,常常到屏東上個課要提早下山,或者上午在屏東研習下午回學校也要花很多時間。這樣舟車勞頓不但很累,也影響到了學生受教的權益,往來的車資也造成老師們一大負擔。……雖然住宿是一個很好解決的辦法,但一來學校宿舍還要供給交通不便或家庭無法照顧的孩子們住,二來就算金費足夠,光是蓋教室的空間就已不足,又何來多餘的空間增蓋宿舍呢?


針對偏鄉學校缺乏師資的問題,有網友提出政府亟需檢討教師的福利和待遇。shs認為不能單純責怪老師不願下鄉任教:

任何一家公司招不到員工都應當檢討自己公司體制,亦或條件不夠吸引人,怎麼去怪罪還沒進公司的人短視近利不來? 既然找不到人,那麼就由體系中分擔呀! 不然就開出更吸引人的條件吸引人去考呀! 只會怪罪,然後再來哀嘆學生權利被剝奪,真正需要努力保障孩子學習權的人不就是那些體制內的嗎?


網友酒窩小弟 認為,即便是是再好的老師願意下鄉教書,也難免會因資源匱乏而陷入無奈的狀況中。

其實,偏遠地區應該本來就有很多好老師,但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就算好老師肯下鄉,會否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看到新聞報導好幾所偏遠小學的問題,校舍老舊漏水,甚至已達危樓的標準,學校人員卻說:「沒錢整修呀!」小弟心裡納悶,為何很多老舊但仍堪用的學校都申請得到經費重建校舍,那些偏遠學校卻沒錢改善教學環境?
除了網友們的回應,部分任教於偏遠學校的老師也在網路上發表他們在下鄉的教學經驗與經歷。部落客Zen分享了朋友在偏鄉擔任音樂老師的經歷。他認為政府並沒有針對這些地區建設做出改善,因而沖淡了老師們對偏鄉學校的歸屬感。

我淺薄的觀察,很多學藝術的人不願意下鄉,特別是學西歐古典藝術的人。我曾經有個朋友是音樂老師,第一年被分發到桃園山上教書,即便回台北要很久他還是常常就飆回台北。他說受不了全部只有一家便利超商的鄉間生活,而且還常停水停電。要人才下鄉請看看城鄉差距,再看看鄉村基礎建設之薄弱、負債之嚴重。還是一句老話,政府到底照顧誰?
曾經擔任代課老師的ao6面對「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提到,那段代課的日子不僅是身心俱疲,甚至還差點養不起自己。這些灰色經歷讓他決定離開杏壇。

當老師是件很有趣的事但到現在我已漸漸麻木了代課。誰要再帶浪費那10年;至少我美好的日子都過了也不敢結婚。我連養自己都快養不活了,所以我開始想代課的日子讓我十足流浪,而且我真的累的想哭,對人生倦的很,因為過程冷暖自知……我覺得好累……
在偏遠小學任教的部落客walis0822表示偏鄉學校的老師不乏碩士,教學也認真,但通常他們需要的是家長的支持、教學的支援以及確實、有效的進修。他根據自己在山區任教的經驗提出了幾項看法:

1.先想出有效的策略使偏遠地區教師成為「好」老師。2.逐步落實教師評鑑。3.減少教師上課節數,用以備課、進修、同儕教育對話。4.增補教師偏遠加給。5.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偏鄉特色學校 化危機為轉機

【黃子曦導覽】教育專家洪蘭曾說:「廢掉一所小學,未來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孩子是國家未來資產,但缺乏教育的孩子又如何成為社會棟梁?被遺忘在偏鄉的學校相繼面臨併裁廢的命運,但有些學校卻秉持對教育的熱忱,努力不懈地擺脫關校的厄運。這些學校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轉型成為特色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成功在山窮水盡之際生存下來,成為台灣教育的新典範。

《中國時報》報導指出,少子化將造成小校空出更多校區及校舍,為了讓學校永續經營,教育部特此鼓勵學校與社區結合發展特色。教育部指示九十六、九十七年編列經費以推廣偏遠學校發展為特色校區,即使未來因少子化而沒學生了,學校仍可繼續存在,發揮其他教育功能。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偏鄉小校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如果不逐步轉型,哪天都沒學生了就勢必關校。為了解救這些偏遠學校,教育部編列經費,小校提出具體可行發展特色計畫,可獲得卅萬到五十萬元的補助。教育部預計在這兩年內推動五十所之一百所特色學校。潘文忠說,雲林縣有不少外籍配偶,當地政府打算將幾所學生人數愈來愈少的小校,逐步發展成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成為新移民學習和進修場所。即使日後沒學生了,也可以轉型發揮其他教育功能。

部落客林煜騰談到,特色學校並不代表學校的特色,反之是能夠突顯學校特殊性的經營效果。

特色學校超越一般教育價值要求,因此與其他校有明顯的區隔。以優質教育經營為基礎,超越利害關係人期待/需求,提供鮮明學校品牌經驗、產出特殊品牌價值。經營學校若有創意、則能讓教育夢想起飛。創意可以讓學校有特色,讓行政、教學受歡迎提振學校組織氣氛。所以特色學校是一個社區學校、優質學校、品質學校、永續學校。


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學校不再像過去的養護性組織具有保障性,甚至要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威脅。偏遠學校要永續發展就必須開拓藍海,在教育活動中尋找自己學校價值定位、結合社區資源與環境特色來創新經營,將學校經營層面擴大到社區。學校特色經營同時具教育價值性、在地文化性、及市場競爭性。

郭雄軍是特色學校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當年憑著八位學生、十三位教職員,還有二隻脖子上掛著名牌的校狗漁阿花和漁阿皮這麼單薄的人力,締造了台灣教育界的「漁光奇蹟」,改寫漁光沒有明天的歷史。

自翡翠水庫闢建後,漁光國小一直被認定會步上北勢溪源流一帶的學校廢校的後塵。為了挽救學校免於消失,校長郭雄軍想出了「遠來專案——假日遊學計畫」,更自己帶著教學團隊發展遊學課程,以漁光方圓十公里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全作為自然豐富的教學場域。郭雄軍不僅沒有成為外界預言的「學校終結者」,還把漁光變成「遊學名校」,促成北縣教育局推動「特色學校方案」。漁光國小的成功轉型吸引不少媒體、學術、企業、社區營造等教育圈外人士到訪,人潮高達十幾萬人次。

台北縣石碇鄉的雲海國小從二○○二年起開始推動特色教育。校方認為,藍靛曾經是石碇的產業,藍染的文化值得由學校及社區共同傳承,遂決定開辦雲海藍染工坊,重新定位學校於課程發展中的角色,使「社會-社區-學校-教師」發展成為一種關係伙伴。雲海國小也配合石碇鄉公所,成為「石碇博物館家族」的一員,共同為提升石碇鄉的觀光產業,為當地的文化藝術貢獻一份力。其中一位老師陳麗能表示:

為了校園永續生存,避免面臨廢校的危機,讓學生有更穩定的學習環境,大家利用假日推廣特色學校課程,支援社區各項活動,每項活動幾乎動用到每位老師,但我們相互打氣,相互支援,學生學習也更豐碩,我們看見孩子們的進步,看見家長的感動,雲海真的成了我們的大家庭。


來自長庚醫院的朱兆基醫師在參加活動後發表心得表示:

原來學校是可以這麼地親近自然,學習是可以如此地貼近生活。對平日只能任由忙碌主宰生活步調的我而言,這時間流轉裡難得的悠閒自在學習,格外令人珍惜。這趟文化學習之旅中,令人讚嘆的不僅是雲海的美,更令人動容的是積累在藍染文化傳承中珍愛這片鄉土的心意。


另一名參與的學員黃麗美也十分陶醉於藍染的學習過程:

「難得的假日,體會一下當學生的滋味,忽然間羨慕起學生能坐在椅子上,聽傑出的老師細細解說『藍染』的點點滴滴,幸福的感覺湧了下來,嘴角也往上翹了呢!親手製作『藍染』,只顧沈醉DIY的樂趣忘了維護衣服,就這樣……,外套也染上了幾筆,一時間成為同事的『開心趣聞』(都當老師了還弄得滿身……)。」


野柳國小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他在逆境中闖出一片藍天。校方認為海洋有無限的資源,認識海洋的課程是海島台灣重要的課題之一。因此該校規劃了獨木舟體驗運動,希望透過課程讓學員實際接觸海洋,體會海洋環保的重要性,建立保護地球與大海的觀念。

針對這項特色課程,有網友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及鼓勵:

的確,台灣是海島國家,但國人對海洋相關知識卻相當貧乏。貴校得地利小朋友能參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真的很棒。建議貴校可以發展此項特色,成為北縣的海洋獨木舟體驗運動種子學校,也是不錯的idea喔!


台東縣一所小學,校名極具東洋風味;無獨有偶,這所長濱國小與日本滋賀縣長濱市的長濱國小同名。在一次機會下,兩所小學締結姐妹校,建立「台日長濱文化交流」,積極推動兩所長濱國小的文化交流。台東長濱曾舉辦日本長濱繪畫作品展覽活動,與此同時也將長濱中小學生的美術作品,送到日本長濱文化藝術會館,讓日本長濱地區民眾可看見台灣長濱國小學生的表現。

除了長濱國小, 台東縣都歷信義國小也獨具特色。「都歷」是原住民語「好棒」的意思;小朋友們當然也絲毫不遜色。阿美族傳統敲擊樂器是這兒小朋友的強項,優美清脆與低沈而雄厚的音符纏繞搭配,具有層次與節奏,十分悅耳動聽。

除此之外,信義國小的棒球隊也相當優秀。該校校長張瑞祥積極推動棒球運動,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還籌辦「東海岸杯少棒賽」,提供孩子切磋球技的機會。
校長表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需要被顛覆。有些孩子棒球打得好,成績也都名列前茅,『打球或運動,不能只靠蠻力亂打,而是要用頭腦,清楚的分析與運用戰略,才可能打出好球。』

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台北縣與宜蘭縣的十四所特色小學透過結盟連結方式,分享教育資源,促進師生互訪與課程教學交流,讓學生上課地方變得更大、共享資源更多。十四所小學都是教育部推展特色遊學優選的學校,雖然學生人數不多,但都有各自的精彩。這些學校包括台北縣米倉國小的陀螺、五寮國小的竹子、插角國小的劇團、石碇國小的戲茶、雲海國小的藍染、中角國小的衝浪、大坪國小的擂鼓、野柳國小的海蝕地質、猴硐國小的煤礦及瑞柑國小的青蛙等主題課程;加上來自宜蘭縣的大進、武塔、湖山、羅東等四所小學,各具特色與學習價值。

部落客yyc以『北歐理念台灣化』的概念來形容這種類型的共享。

「資源共享」是北歐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在北歐是從托育開始不斷地灌輸小孩,讓小孩從小就內化這樣的精神。小孩學會資源共享,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也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小孩心中。這幾所學校的學生們如果常有實際課程交流,那麼小孩腦中的關係網絡會多此一各面向,不無小補。

由於目前的人都生得很少,很多都只有一個,小孩的人際關係網絡很單薄。有的小孩甚至根本不知道五倫中的「兄友弟恭」是什麼,因為他/她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堂表兄弟姊妹。即使學校的教育有教,但是若沒有實際體驗,一切都只會是抽象概念、作文時的文藻。透過學校的結盟,小孩的認知就不會只停留在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相對地,他/她會實際體會,他/她雖是念A校,可也受益於其盟校B、C...等的資源、老師,甚至可能認識盟校朋友,將來可能彼此幫助等等。就長遠來看,這不就是在潛移默化共同體的概念?!因此,這樣的結盟,有其內蘊的教育意涵,值得一推。


延伸閱讀:
<特色學校與台灣遊學>
<沒有翅膀也可以飛>
<善用環境資源 瑞平國小重生>
<柳暗見花明:偏遠小學再生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