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饑餓的學童 懸殊的偏鄉教育

【黃子曦導覽】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教導孩子要拚上明星學校,考張名校文憑。正當學子們為了前途和理想苦苦奮鬥時,也有一群孩子可憐得連基本溫飽都無法被滿足。既然連拚生活的動力都沒了,更甭說是跨過名校門檻。教育有貧富差距,如今吃飯也存在著嚴重懸殊問題。繳不起午餐費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尤以偏鄉最為嚴重。在這些地區,孩子們的早餐往往是「隔夜的營養午餐」,更多時候家長們連營養午餐費都繳不出來,小孩也只能聽天由命。這些孩子被多重弱勢啃噬著,如此下來只會造成更強烈的城鄉差距,形成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一位老師在一篇《我想要營養午餐費》的文章中表示,當家長沒法繳出營養午餐費時學校都會允許拖延或讓老師先墊上。雖說等補助款發下來時再扣除,但也有老師可能連墊出去的錢都拿不回來。這名老師在他的部落格上和網友們討論了學童營養午餐面臨的現況,認為最大的問題仍舊落在政府身上。

上面的「貪官」,「投機政客」跟「皇宮貴族」們啊,你們出口閉口都是幾千萬上下,我們只要幾百塊就可以打發一個小朋友一個月的營養午餐。甚至當看到身在都市的學校,被批評營養午餐不夠豐富,影響學生發育,希望增加營養午餐費造福學生等等的新聞時,瀟灑笑的很酸,在我們社會的邊緣角落都有學生繳不出午餐費,哪還想到什麼營養午餐不夠豐富。

越來越多小朋友有挑食的毛病,但在偏遠地區有好一部分學童別說挑食,甚至連吃上一頓營養午餐都成問題。楊朝祥在其文章《正視原住民學童學費及營養午餐費的問題 》便談論到了這點。
……不少縣市山地鄉原住民學生有三分之一繳不起學費與營養午餐費,為了不使學生無午餐可吃,有些由老師、校長代墊,有些學校則以分期付款方式請包商先供應午餐,暫時解決了民生的問題,但如果政府不予經費支援或設法解決,學生隨時有斷食的可能。即使有善心老師或社會人士代繳午餐費,也僅能暫時獲得溫飽,但自尊心可能因此受到傷害,對人格的發展恐將有不良的影響。
網友歐失利姆認為寧可期盼政府照顧貧生,倒不如鼓勵孩子們發奮圖強,灌輸努力向上的觀念,自怨自艾也於事無補。
營養午餐……我以前都是自己帶便當。若有錢吃午餐我都把錢存下來買書!有一餐沒一餐我還是活下來了!我想要靠哪些狗官們不如靠自己,還有給學生要努力向上觀念,不然一直自願自哀(自怨自艾)也是沒法解決事情的。
網友Kirstie的觀點和歐失利姆不謀而合,他觀察到弱勢族群從尋求政府的協助逐漸轉向民間求救,但老百姓能為他們做的又是什麼?
不知從何開始,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事物,似乎不在渴望政府幫助他們轉而向民間求救!這社會有愛心的人真的很多,但是又不知從何幫起,我想我們提出點具體幫助的點子也許更實際一點,但市井小民又能做些什麼呢?

版主也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做出回應:
的確,學校的補助款或圖書資源幾乎都是從民間機構來的(政府也是有,補助一些人數跟廚工的津貼),例如TVBS(午餐補助),關懷機構,天下雜誌,台積電。市井小民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很小,但是積少成多,想法跟觀念是可以潛移默化的,但是就是因為很多法律上的規範,讓人伸展不開來。
同樣關注偏鄉學童溫飽問題的部落客亞斯蘭空軍第一狙擊手斥責政府把義務教育的責任推給人民,與其拿錢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設,倒不如多花些錢補助弱勢的、沒錢吃飯的學生。
這是怎樣?義務教育的經費還得靠民間單位來補助?個人認為這個錢是政府應該要出的,為什麼要讓民間團體來買單呢?當然,牽涉到財政負擔和財源依據,這個錢是很難找出來的,因為大不分的經費拿來蓋蚊子館、花錢買外交、正名、多花兩倍錢買和別人一樣的舊武器……
網友Robin'>http://www.yunlin.gov.tw/guest2/index-1.asp?m=99&m1=7&m2=54&sid=2326">Robin Tseng 將自己念書時代吃的營養午餐和現在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做了對比,他發現台灣的教育體制給予孩子的待遇是多麼的寒酸,教育環境是越來越退步。
民國六、七十年代,當我還是小學生,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吃營養午餐,那時的台灣經濟正在起飛中,我當時就讀的僑和小學因為有美援及僑胞贊助的因素,成為雲林縣第一所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的小學,猶記得那時的菜色十分多樣.豐富且美味、可口。
但事隔多年我回到母校拜訪校長,當我看到午餐菜色時內心驚訝不已;簡單的3菜1湯……午餐經費有限,每個小朋友只分到十七元的午餐經費,扣除人事費用已所剩不多。十七元不到的預算能提供怎麼的午餐給我們的下一代?
營養午餐資源不均的個中原因除了資源分配不當外,家長的態度與觀念也影響了孩子的溫飽。一名偏鄉教師minniechiu感嘆部分家長有錢燙頭髮、買酒喝,但就是不願意拿錢出來給孩子吃營養午餐,老是由老師們代墊著,似乎在利用老師的善心。
……有些家長根本就賴定班導師,班上有一戶人家,兄姐均在高年級,小的二年級在我班上,他們家就在學校附近,爸媽整天遊手好閒,一大早就醉醺醺的。學校補助午餐費他家大的兩個已經佔去缺額了,所以我班上小的要交每月五百元,但是他媽媽本來月初交,後來變成十號, 越拖越晚,週而復始……

城鄉落差 偏遠學校師資匱乏

【黃子曦導覽】教育為百年大計,不分國界、地域,即便是在窮鄉僻壤也不能犧牲了孩子們的學習機會。在偏鄉地區,許多迷你學校的存亡受到社會高度的關注;然而在高漲的反對併裁廢聲浪中,您是否也注意到一群默默為下一代耕耘、春風化雨的老師?政府近年來雖致力於縮小城鄉差距,但偏遠地區師資結構的失衡問題仍不見改善。曾經有報導指出,偏鄉學校普遍不受教師們的歡迎,甚至連流浪教師也不願到這些地區代課。他們寧可放棄工作機會,認真準備甄試,也不願到以鐘點計費的偏鄉學校去服務,足見得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於偏遠弱勢學童以及教師們的不友善及不公平。

網友寧願流浪比照了代課老師和正式老師的待遇,分析代課老師不願到偏遠學校任教的原因。

正式教師這項職業吸引人的優點是:1. 薪水位居平均值;2. 工作穩定;3. 有退休金

請問代課老師有符合上述任何一項嗎?連一項都沒有!或許給沒有工作壓力沒有生活壓力的愛心媽媽去做可能比較合適。

無可否認,很多老師當初都是非自願性的在偏遠學校任教,所以大部分不會待太久。也有些人以偏遠學校作為跳板用來累積自己的積分、年資、記功,等累積到一個程度就調校。以「教育是良心」事業的觀點看來,這些老師的確應該受到媒體和民眾大大的語論指責。然而老師畢竟不是烏鴉!不適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比喻,因此不能將每一個離開偏遠小學的老師都等閒視之!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以位於屏東縣最北霧台國小為例,提出兩項偏遠學校難以留住師資的原因:

老師所要面對的不僅是以上在交通上所要面對的安全顧慮,教師進修研習也很不方便,常常到屏東上個課要提早下山,或者上午在屏東研習下午回學校也要花很多時間。這樣舟車勞頓不但很累,也影響到了學生受教的權益,往來的車資也造成老師們一大負擔。……雖然住宿是一個很好解決的辦法,但一來學校宿舍還要供給交通不便或家庭無法照顧的孩子們住,二來就算金費足夠,光是蓋教室的空間就已不足,又何來多餘的空間增蓋宿舍呢?


針對偏鄉學校缺乏師資的問題,有網友提出政府亟需檢討教師的福利和待遇。shs認為不能單純責怪老師不願下鄉任教:

任何一家公司招不到員工都應當檢討自己公司體制,亦或條件不夠吸引人,怎麼去怪罪還沒進公司的人短視近利不來? 既然找不到人,那麼就由體系中分擔呀! 不然就開出更吸引人的條件吸引人去考呀! 只會怪罪,然後再來哀嘆學生權利被剝奪,真正需要努力保障孩子學習權的人不就是那些體制內的嗎?


網友酒窩小弟 認為,即便是是再好的老師願意下鄉教書,也難免會因資源匱乏而陷入無奈的狀況中。

其實,偏遠地區應該本來就有很多好老師,但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就算好老師肯下鄉,會否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看到新聞報導好幾所偏遠小學的問題,校舍老舊漏水,甚至已達危樓的標準,學校人員卻說:「沒錢整修呀!」小弟心裡納悶,為何很多老舊但仍堪用的學校都申請得到經費重建校舍,那些偏遠學校卻沒錢改善教學環境?
除了網友們的回應,部分任教於偏遠學校的老師也在網路上發表他們在下鄉的教學經驗與經歷。部落客Zen分享了朋友在偏鄉擔任音樂老師的經歷。他認為政府並沒有針對這些地區建設做出改善,因而沖淡了老師們對偏鄉學校的歸屬感。

我淺薄的觀察,很多學藝術的人不願意下鄉,特別是學西歐古典藝術的人。我曾經有個朋友是音樂老師,第一年被分發到桃園山上教書,即便回台北要很久他還是常常就飆回台北。他說受不了全部只有一家便利超商的鄉間生活,而且還常停水停電。要人才下鄉請看看城鄉差距,再看看鄉村基礎建設之薄弱、負債之嚴重。還是一句老話,政府到底照顧誰?
曾經擔任代課老師的ao6面對「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提到,那段代課的日子不僅是身心俱疲,甚至還差點養不起自己。這些灰色經歷讓他決定離開杏壇。

當老師是件很有趣的事但到現在我已漸漸麻木了代課。誰要再帶浪費那10年;至少我美好的日子都過了也不敢結婚。我連養自己都快養不活了,所以我開始想代課的日子讓我十足流浪,而且我真的累的想哭,對人生倦的很,因為過程冷暖自知……我覺得好累……
在偏遠小學任教的部落客walis0822表示偏鄉學校的老師不乏碩士,教學也認真,但通常他們需要的是家長的支持、教學的支援以及確實、有效的進修。他根據自己在山區任教的經驗提出了幾項看法:

1.先想出有效的策略使偏遠地區教師成為「好」老師。2.逐步落實教師評鑑。3.減少教師上課節數,用以備課、進修、同儕教育對話。4.增補教師偏遠加給。5.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偏鄉特色學校 化危機為轉機

【黃子曦導覽】教育專家洪蘭曾說:「廢掉一所小學,未來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孩子是國家未來資產,但缺乏教育的孩子又如何成為社會棟梁?被遺忘在偏鄉的學校相繼面臨併裁廢的命運,但有些學校卻秉持對教育的熱忱,努力不懈地擺脫關校的厄運。這些學校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轉型成為特色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成功在山窮水盡之際生存下來,成為台灣教育的新典範。

《中國時報》報導指出,少子化將造成小校空出更多校區及校舍,為了讓學校永續經營,教育部特此鼓勵學校與社區結合發展特色。教育部指示九十六、九十七年編列經費以推廣偏遠學校發展為特色校區,即使未來因少子化而沒學生了,學校仍可繼續存在,發揮其他教育功能。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偏鄉小校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如果不逐步轉型,哪天都沒學生了就勢必關校。為了解救這些偏遠學校,教育部編列經費,小校提出具體可行發展特色計畫,可獲得卅萬到五十萬元的補助。教育部預計在這兩年內推動五十所之一百所特色學校。潘文忠說,雲林縣有不少外籍配偶,當地政府打算將幾所學生人數愈來愈少的小校,逐步發展成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成為新移民學習和進修場所。即使日後沒學生了,也可以轉型發揮其他教育功能。

部落客林煜騰談到,特色學校並不代表學校的特色,反之是能夠突顯學校特殊性的經營效果。

特色學校超越一般教育價值要求,因此與其他校有明顯的區隔。以優質教育經營為基礎,超越利害關係人期待/需求,提供鮮明學校品牌經驗、產出特殊品牌價值。經營學校若有創意、則能讓教育夢想起飛。創意可以讓學校有特色,讓行政、教學受歡迎提振學校組織氣氛。所以特色學校是一個社區學校、優質學校、品質學校、永續學校。


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學校不再像過去的養護性組織具有保障性,甚至要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威脅。偏遠學校要永續發展就必須開拓藍海,在教育活動中尋找自己學校價值定位、結合社區資源與環境特色來創新經營,將學校經營層面擴大到社區。學校特色經營同時具教育價值性、在地文化性、及市場競爭性。

郭雄軍是特色學校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當年憑著八位學生、十三位教職員,還有二隻脖子上掛著名牌的校狗漁阿花和漁阿皮這麼單薄的人力,締造了台灣教育界的「漁光奇蹟」,改寫漁光沒有明天的歷史。

自翡翠水庫闢建後,漁光國小一直被認定會步上北勢溪源流一帶的學校廢校的後塵。為了挽救學校免於消失,校長郭雄軍想出了「遠來專案——假日遊學計畫」,更自己帶著教學團隊發展遊學課程,以漁光方圓十公里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全作為自然豐富的教學場域。郭雄軍不僅沒有成為外界預言的「學校終結者」,還把漁光變成「遊學名校」,促成北縣教育局推動「特色學校方案」。漁光國小的成功轉型吸引不少媒體、學術、企業、社區營造等教育圈外人士到訪,人潮高達十幾萬人次。

台北縣石碇鄉的雲海國小從二○○二年起開始推動特色教育。校方認為,藍靛曾經是石碇的產業,藍染的文化值得由學校及社區共同傳承,遂決定開辦雲海藍染工坊,重新定位學校於課程發展中的角色,使「社會-社區-學校-教師」發展成為一種關係伙伴。雲海國小也配合石碇鄉公所,成為「石碇博物館家族」的一員,共同為提升石碇鄉的觀光產業,為當地的文化藝術貢獻一份力。其中一位老師陳麗能表示:

為了校園永續生存,避免面臨廢校的危機,讓學生有更穩定的學習環境,大家利用假日推廣特色學校課程,支援社區各項活動,每項活動幾乎動用到每位老師,但我們相互打氣,相互支援,學生學習也更豐碩,我們看見孩子們的進步,看見家長的感動,雲海真的成了我們的大家庭。


來自長庚醫院的朱兆基醫師在參加活動後發表心得表示:

原來學校是可以這麼地親近自然,學習是可以如此地貼近生活。對平日只能任由忙碌主宰生活步調的我而言,這時間流轉裡難得的悠閒自在學習,格外令人珍惜。這趟文化學習之旅中,令人讚嘆的不僅是雲海的美,更令人動容的是積累在藍染文化傳承中珍愛這片鄉土的心意。


另一名參與的學員黃麗美也十分陶醉於藍染的學習過程:

「難得的假日,體會一下當學生的滋味,忽然間羨慕起學生能坐在椅子上,聽傑出的老師細細解說『藍染』的點點滴滴,幸福的感覺湧了下來,嘴角也往上翹了呢!親手製作『藍染』,只顧沈醉DIY的樂趣忘了維護衣服,就這樣……,外套也染上了幾筆,一時間成為同事的『開心趣聞』(都當老師了還弄得滿身……)。」


野柳國小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他在逆境中闖出一片藍天。校方認為海洋有無限的資源,認識海洋的課程是海島台灣重要的課題之一。因此該校規劃了獨木舟體驗運動,希望透過課程讓學員實際接觸海洋,體會海洋環保的重要性,建立保護地球與大海的觀念。

針對這項特色課程,有網友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及鼓勵:

的確,台灣是海島國家,但國人對海洋相關知識卻相當貧乏。貴校得地利小朋友能參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真的很棒。建議貴校可以發展此項特色,成為北縣的海洋獨木舟體驗運動種子學校,也是不錯的idea喔!


台東縣一所小學,校名極具東洋風味;無獨有偶,這所長濱國小與日本滋賀縣長濱市的長濱國小同名。在一次機會下,兩所小學締結姐妹校,建立「台日長濱文化交流」,積極推動兩所長濱國小的文化交流。台東長濱曾舉辦日本長濱繪畫作品展覽活動,與此同時也將長濱中小學生的美術作品,送到日本長濱文化藝術會館,讓日本長濱地區民眾可看見台灣長濱國小學生的表現。

除了長濱國小, 台東縣都歷信義國小也獨具特色。「都歷」是原住民語「好棒」的意思;小朋友們當然也絲毫不遜色。阿美族傳統敲擊樂器是這兒小朋友的強項,優美清脆與低沈而雄厚的音符纏繞搭配,具有層次與節奏,十分悅耳動聽。

除此之外,信義國小的棒球隊也相當優秀。該校校長張瑞祥積極推動棒球運動,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還籌辦「東海岸杯少棒賽」,提供孩子切磋球技的機會。
校長表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需要被顛覆。有些孩子棒球打得好,成績也都名列前茅,『打球或運動,不能只靠蠻力亂打,而是要用頭腦,清楚的分析與運用戰略,才可能打出好球。』

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台北縣與宜蘭縣的十四所特色小學透過結盟連結方式,分享教育資源,促進師生互訪與課程教學交流,讓學生上課地方變得更大、共享資源更多。十四所小學都是教育部推展特色遊學優選的學校,雖然學生人數不多,但都有各自的精彩。這些學校包括台北縣米倉國小的陀螺、五寮國小的竹子、插角國小的劇團、石碇國小的戲茶、雲海國小的藍染、中角國小的衝浪、大坪國小的擂鼓、野柳國小的海蝕地質、猴硐國小的煤礦及瑞柑國小的青蛙等主題課程;加上來自宜蘭縣的大進、武塔、湖山、羅東等四所小學,各具特色與學習價值。

部落客yyc以『北歐理念台灣化』的概念來形容這種類型的共享。

「資源共享」是北歐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在北歐是從托育開始不斷地灌輸小孩,讓小孩從小就內化這樣的精神。小孩學會資源共享,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也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小孩心中。這幾所學校的學生們如果常有實際課程交流,那麼小孩腦中的關係網絡會多此一各面向,不無小補。

由於目前的人都生得很少,很多都只有一個,小孩的人際關係網絡很單薄。有的小孩甚至根本不知道五倫中的「兄友弟恭」是什麼,因為他/她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堂表兄弟姊妹。即使學校的教育有教,但是若沒有實際體驗,一切都只會是抽象概念、作文時的文藻。透過學校的結盟,小孩的認知就不會只停留在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相對地,他/她會實際體會,他/她雖是念A校,可也受益於其盟校B、C...等的資源、老師,甚至可能認識盟校朋友,將來可能彼此幫助等等。就長遠來看,這不就是在潛移默化共同體的概念?!因此,這樣的結盟,有其內蘊的教育意涵,值得一推。


延伸閱讀:
<特色學校與台灣遊學>
<沒有翅膀也可以飛>
<善用環境資源 瑞平國小重生>
<柳暗見花明:偏遠小學再生契機>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凋零的教育臺灣偏遠學校

【黃子曦/網路資源導覽】上世紀,嬰兒潮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引發;本世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成為了現代社會的象征。我們不難發現,以前極少或不曾發生的問題都在本世紀湧現。以偏遠學校來說,隨著人口遷移或少子問題,漸漸地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迷你學校、廢棄學校的問題層出不窮,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同時還包括了資源不足、設備不佳等。偏遠地區小型學校併裁歷史可追溯到九○年代初。在教育政策及地方政府的經濟壓力情況下,偏遠小校生命逐漸凋零。[http://teach.eje.edu.tw/eduReport/checkDir/lanpin20040811153358.htm]

究竟何謂『偏遠』?《自由時報》報導,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全臺灣共有五百多所人數在一百以下的迷你學校。這些小校很有可能遭裁撤或整併,但教育部認為校方可發展特色以增加學生人數。[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31/today-life6-2.htm]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多數的偏遠地區學校來自花東一帶,其中臺南及嘉義縣的數目也相當多。[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00remoteness_1/index.htm?open]

遠見雜誌曾針對偏遠地區教育問題進行報導,發現政府削減教育經費,大刀闊斧地廢校、併校,導致三萬多名學童的上學路越來越艱辛。這篇報導細數臺灣政府過去如何處置偏遠學校以及對待迷你學校的惡劣態度。華人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但《遠見》卻認為臺灣已經進入『窮先窮教育,苦先苦孩子』的時代。政府砍教育經費,等於斬掉孩子的教育權,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非常不利。《遠見》也同時指出,剝奪孩子的受教權,將引發臺灣教育的『第三重弱勢』,間接分裂我們的社會和族群。[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886&page=15]

一位在偏遠地區任教的老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和大家分享他的偏遠教育生涯。他認為絕大部分人對偏遠地區存有偏見或錯誤觀念,就連教育部針對這些地區所推行的教育也十分不尊重人權。此話怎講呢?這位部落客寫到,我們都習慣用漢人的文化來教導非漢族,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漢人或平地人沒有設身處地為原住民著想,也沒有體諒他們的文化。作者也提到,許多人會把問題歸咎於家長,認為他們沒有積極督導孩子,但在這位老師看來要負起責任的教育工作者而非家長。許多原住民家長對漢人的文化和邏輯也沒有太多的了解,因此也不敢指導孩子,因此形成人們對他們的錯誤觀念。這位部落客以自己的觀察和經歷寫下長長的一篇文章,也希望糾正大家的謬誤,讓更多人認識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http://blog.pixnet.net/thalia/post/869955]

與此同時,《聯合報》也針對偏遠地區師資問題進行報導,後來發現教師的生涯規劃和生活調適都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才造成教師流動率偏高。[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uFi3LRop-5wJ:www.nhu.edu.tw/~society/nsc/review/review.files/940106.ppt+%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6%95%99%E8%82%B2%E5%95%8F%E9%A1%8C&hl=zh-TW&ct=clnk&cd=9&gl=tw]

另一名投身教育工作者陳正專在分析了偏遠地區教育現象後歸納了幾項要點:一、特殊教育訊息傳遞不彰;二、家長參與度不高;三、專業團隊消失;四、資源班變質;五、文化刺激不足的迷思。陳老師服務的學校位於南投縣信義鄉,任教的這些日子讓他對偏遠地區的教育十分感慨。從他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發現,偏遠地區的教育之所以有待改進,不僅是政策和資源的問題,民眾的觀念、專家資源的匱乏也使得種種問題無法獲得解決,長年累月下來便演變成教育的絆腳石。[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D0ekvAjv29AJ:ms1.tfups.ntct.edu.tw/guidance/95012002.doc+%E5%81%8F%E9%81%A0+%E6%95%99%E8%82%B2&hl=zh-TW&ct=clnk&cd=35&gl=tw]

同樣在偏遠地區從事教育工作的林老師強調,人力資源問題一直都是偏遠學校最大的問題。在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們身兼數職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利於教育品質。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偏遠地區學校所面臨之困境,同時也點出組織再造對偏遠學校所帶來的影響。另外,他也提出多項可提升學校效能的策略,如實施彈性聘任制度、應用策略聯盟概念等。林老師認為學校的人力資源分配需要做徹底檢討並重整,減輕教師們的額外教學負擔,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SHInbSZLUwYJ:www.isst.edu.tw/s44/quarterly/59/06.pdf+%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6%95%99%E8%82%B2%E5%95%8F%E9%A1%8C&hl=zh-TW&ct=clnk&cd=30&gl=tw]

中國大陸奉行『一個也不能少』,臺灣本島有幾百所學校卻面臨如此命運,為了力挽危機,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界人士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臺東縣國小校長巫有鎰在《教育研究月刊》發表的一篇論文上提到,要解決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辦法不外乎是使用網路。作者在這篇名為《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咨詢教育談起》的文中提到,教育部可善用資訊科技,讓偏遠地區的學童接觸電腦,同時讓網資訊路陪伴他與時并進。在網路面前,每個人都變得平等,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接受新資訊。作者認為,教育部若在偏遠地區大力推行網上學習,將能有效解決種種的教育問題,因此建立教育網路資料平臺乃勢在必行。[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99/028.pdf]

無獨有偶,有學者也認為透過網路教學也是其中一個解決教育資源不均的好方法。一個名為《大力改革臺灣》的部落格作者寫到,偏遠地區的教育應該立基於人權上,因為當地人最了解當地教育不足之處。過去我們都忽略了文化沖擊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我們更應該讓偏遠地區族群對教育有自主性,而政府可以做的就是提升當地的設施。作者認為,廣設無線網路基地臺,建立教育網路通訊系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學生使用網路吸取新知、閱讀電子書籍皆可排除教育懸殊的問題。[http://blog.yam.com/dolo/article/13735241]另一方面,教育部在了解到網路為教育帶來的便利後,也推行了『數位機會中心計劃』,為原住民部落、偏遠地區建構良好上網環境,讓學生擁有同等的資訊使用權。[http://bcare.moe.gov.tw/news/news.asp?no=41]

另一篇名為《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與對策》的文章指出,M型社會對社會帶來了新的衝擊,因此政府在教育上必須做出改革。偏遠地區的步伐原本就不及城鎮,因此這些地方的學校老是面臨教師負擔過重、人員編制等問題。為此,他作者提出幾項參考政策以提升這些地區的教育機會,包括調整教育資源規劃、給予弱勢學生經濟援助等。[http://www.npf.org.tw/particle-2458-1.html]

教育是百年大計,豈可因為位處偏遠或學生人數少動輒就併、裁、廢呢?許多偏遠學校都徘徊在灰色地帶,深陷山窮水盡的窘境。但有些偏遠學校決心自救,卻也在逆境中盼來柳暗花明。這些成功生存下來的學校靠的就是發展特色。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毀不成形。由於校地不足,校方因此靈機一動,仿造布農傳統家屋的格式重建校舍,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中寮鄉的永康國小校長洪聰明積極培養學生的運動專長,教孩子們騎獨輪車抒發情緒。學生們對這項運動興致極高,不僅『騎藝高超』,甚至可邊騎車便拉扯鈴、打陀螺,除了經常代表學校出賽,還屢屢巡回表演。這些偏遠學校不僅打破了『必死無疑』的迷思,而且還成功轉型,延續教育精神,讓臺灣的偏遠教育看見希望的曙光。[http://bloguide.ettoday.com/cv98/textview.php?file=50821]

教育部為消弭偏遠地區的學習落差問題,自九十三年起便舉辦『偏遠地區中小學暑期營隊活動』,鼓勵大專青年積極參與,服務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童。營隊結合了鄉土特色以設計課程,除了為當地孩子進行課業輔導,同時也提供社區環保宣導及醫療服務。這項計劃不僅惠及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讓大專青年在助人的當兒學習關懷與奉獻。[http://140.111.34.116/old/100/school.htm]

偏遠小校雖有唱不盡的悲歌,但社會上依然存在著暖流默默關懷著他們。去年六月,嚕啦啦休閑車隊深入山區尋找失學兒童,幫助他們解決無法上學的困境。這項名為『螢火蟲計劃』的行動幫助了許多家境困頓的山地小孩完成他們上學的夢想。計劃召集人林夢萍指出,這項計劃沒有要改變政府政策的能力和念頭,但卻秉持『能幫一個就是一個』的信念,盼望有更多的孩子因此受益,重回校園的懷抱。[http://www.wretch.cc/blog/lucar&article_id=14298255]

師資是偏遠學校的一大問題,英語師資的匱乏更是不在話下。金車教育基金因應這項問題而發起『英語史懷哲』計劃,透過與美國培基教育機構合作,邀請美國青年志工來臺並到偏遠學校教學生一學期的英語。此外,金車教育基金也鼓勵華裔青年下鄉辦理英語營隊。回臺的華裔青年不僅可認識本土文化,同時幫助弱勢學童增強英語能力,可謂一舉兩得。[http://www.mdnkids.org/info/news/special.asp?Serial=52]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高醫大學生非洲友邦醫療行腳 愛心遠播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十七日電】「別急,在這兒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是「高雄醫學大學台灣無疆界學生工作隊」暑期遠赴馬拉威醫療行腳的心得,短短一個月,學生們見識當地巫醫另類醫療、野戰醫院、肥皂當消毒水、出入全靠雙腿,甘之如飴,學生們愛心遠播的點點滴滴成了鮮活的教材,也留下美好回憶。

高醫大今天舉行學生暑期國際醫療志工服務成果發表會,今年暑假前往非洲馬拉威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高醫大學暑期國際醫療志工服務隊的同學,以非洲土著的妝扮,透過舞蹈,影片播放及心得分享,傳達此行的收穫。

每位同學的共同觀感是,思緒受到強烈撞擊後的「翻騰滾攪」、「無以言喻」,對自己、對台灣、對價值觀,以及許許多多往日習以為常的見聞,如今都有不同的思維。

這些亟待沈澱且持續發酵中的衝擊與思考,讓所有成員都認為「台灣無疆界學生工作隊」要持續發揚光大,進而開花結果,因為它能提供學生寶貴又鮮活的教材,開啟人生另一扇窗。

高醫大校長王國照嘉許同學們邁開無疆界醫療的第一步,在學校與歷史上都是重要的啟發點。繼去年高醫大附設醫院與屏東基督教醫院攜手合作,捐贈各式醫療物資至非洲馬拉威後,今年七月高雄醫學大學台灣無疆界學生工作隊 (TSWB, TaiwanStudents Without Borders)組成暑期國際醫療志工服務團,在歐巴尼紀念基金會、青輔會、衛生署、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醫大校長王國照、高醫大附設醫院長許勝雄及各界支持下,再度前往馬拉威,進行海外醫療志工服務。

工作隊成員由高醫大熱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宏哲、教授蕭世槐,以及醫學、護理、公衛、醫社、生物等學系九位學生組成,自七月三日至八月一日在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協助下,這群學生進入當地台灣醫療團駐守的姆祖祖中央醫院,從事最基層但也是最貼近當地需求的工作,包括架設手術房裡的院內網路系統、整理累積多年亂無章法的病歷紙本,以及統計醫院病歷資料並予以電腦化。

高醫醫學系學生謝冠瑩說,他因感冒,加上沒有相機,退在一旁欣賞巫醫另類醫療景象,沒想到巫師竟然穿過人群,把他抓進去跳舞行列。等到舞跳完了,他才知道原本他以為是助興用的腰飾和頭箍,是和靈界連絡的管道,巫師也不是隨便亂抓人的喔,他是抓生病的人下來跳舞治病,他們可不是在跳舞娛樂,而是神靈降臨治病哪,這成為這次馬拉威行腳中難以抹滅的特殊經驗之一。

他又說,在參與醫療團巡迴醫療中,由於巡迴點的野戰醫院醫療設備不足,且在用完時,仍需為病人開刀,在沒有刷手消毒液下,醫療團醫師只能採取野戰醫院做法,手術前用肥皂水充當消毒水,多洗幾次來求達到無菌要求,當然這一切都還要靠上天的保佑。

儘管學生們順利完成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但其中的工作過程卻是狀況頻頻、阻礙連連,不同的文化背景是最大的挑戰。在馬拉威,生活步調緩慢,幾乎人人都是慢郎中,往往病患進行手術時,還找不到病歷,每天正式工作時間是從家裡出門就算上班了,讓凡事講求效率和迅速的台灣學生,吃足苦頭。

在電信通訊不便的馬拉威,聯繫必須靠當面口耳相傳,因此,「找人」便常是學生工作裡另一項隱藏的重要過程,如何「找對人」、「找到人」、「找齊所有人」可以說是其中最刺激而變幻莫測的一環。

你永遠不會一下就確定對口人員到底是不是這一個、他現在在哪裡、明天會不會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就如同醫療團的成員常說的,「別急,在這兒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在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江宏哲積極促成鼓勵下,暑期一個月的學生志工計劃,早在三、四個月前的學期初,就已展開一連串相關的學習和訓練活動。學生們以隔週固定的討論和講座方式,探討有關第三世界的政治經濟、醫療、教育和人權等議題。工作隊行前登高一呼,即有四十多名學生報名,經遴選出十名學生,最後其中九人成行。

工作隊在馬拉威每天的工作結束後,醫療團團長余廣亮並與學生們的直屬監督者陳厚全醫師(醫療團的骨科醫師)與大家分享每天工作心得,並安排一系列以「國際醫療」為主題的討論,帶給學生在動手做之後,更深刻的思考、反省與對國際事務的認識。

江宏哲認為,學生海外志工的真義並不僅是搭飛機渡遠洋做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藉由實際的田野經驗與文化衝擊,培養學生對各式國際議題的認識,增加與國際接觸的多元面向,並帶來更多對於「自己」與自己所處的社會、世界情境的反思與重新檢視。

江宏哲說,高醫大學生馬拉威行目的在培養學生獨當一面的能力,在確立基本目標後,完全讓學生們實際地進入田野,嘗試獨立與當地醫院員工接洽與溝通工作,自行掌握工作的進度和方式、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體會「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真諦。

他又說,除在出發前行前訓練外,在初到馬拉威時,醫療團安排適當訓練課程,包括當地語言教學、教育和醫療概況,以及市區步行參觀,全部的任課師長皆為當地人,這也是與當地人的第一步接觸。除獲得必需的當地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以當地人的觀點來看待這塊陌生的土地。

屏東基督教醫院長張肇松指出,他今年七月曾前往馬拉威探視台灣醫療團及學生工作隊,受到當地村長很熱誠地握手致意,頻頻感謝來自台灣的愛心及關懷,希望醫療團永遠留下來幫助他們,令他當場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台灣醫療行腳在當地留下愛的足跡,已深得當地民心。

[http://blog.roodo.com/taiwanswb/archives/684857.html]

台灣青年走向海外服務之路-以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為例

【張利安.賴樹盛】青年學子們利用寒暑期長假,離家至海外探索異文化並累積人生歷練,過去多以參加海外遊學團至歐美澳等先進國家,用意在於增進外語能力為主;但近年來,青年開始選擇至第三世界(Third World)國家,藉由體驗交流形式參與短期服務工作,並探索這些相對低度發展地區之文化經驗和社經背景,經由各類媒體的相關訊息報導與同儕間彼此的分享討論,皆增強了台灣青年懷抱到海外擔任志工的想法。

近年來,台灣公部門透過提供經費專案補助之形式,例如:行政院青輔會推動之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與GYSD台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補助辦法、外交部補助民間團體從事國際交流及活動費用要點,以及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要點,皆實質鼓勵青年學子將服務學習與志願服務的經驗與腳步,擴及至台灣島外之社群和地域,致使台灣青年投入海外服務活動呈現快速增長和多元的現象。

在相關宣傳文宣或媒體報導中,常透露出青年藉由參與海外志願服務活動,培養跨越國界之人文關懷,拓展全球視野之思維行動…等論調。但,青年海外志願服務,不論是參與方式與行動內容,均與在地社區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對於青年行動者、活動提供之組織、以及服務地區之間的互動狀態,以及服務行動帶給三者之影響,國內至今仍然缺乏相關之紀錄與探討。 2005年暑期,五名中原大學學生透過系上資訊管理專題課程,前往泰緬邊境進行海外數位服務方案。次年,進而組成學生社團性質的「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持續推動縮短數位落差服務,爾後鑑於服務經驗之傳承不易、學生團隊結構較為鬆散,以及缺乏組織公信力等因素,於2007年經由內政部核准立案組成「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本研究將以此青年志工團隊作為研究對象,並成為國內青年學子投入海外服務時的參考借鏡。

青年團隊具備創新與活力的特質,卻也存在經驗、經濟、專業能力等限制性,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並創造出最大的可能性。透過實際參與、研究者也發現青年海外服務行動的困境,特別是服務對象為語言與文化迥異的民族,如何達到有效的互動交流過程;如何避免在服務進行時,將本位主義與既有價值觀強加於行動之中;如何避免服務行動流於形式化,以真正貼近當地社區與行動團隊的需求;以及如何使海外服務行動更有助青年自我培力等議題,提供研究建議。

[http://blog.yam.com/tmbit/article/13200487]

中原大學送愛心 赴泰緬教電腦

中原大學學生組成資訊志工隊,把愛心送到泰緬,他們利用暑假期間,前往泰緬偏遠地區,協助學校與診所資訊設備架設,提供當地師生學習電腦課程的機會,間接為他們開啟一扇接觸世界的窗。

語言不通、比手劃腳,用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肢體動作,打開和泰緬孩子們的對話。

早期由中原大學資管系學生帶頭,走進泰緬偏遠地區的學校和診所開辦資訊推廣課,現在,他們把這份使命,再帶回台灣,募集更多全國青年志工。

為了將志工團隊,永續經營,畢業的學生還自己組成協會,以服務、行動、合作為口號,走向國際,等於是用實際行動幫台灣做外交。

從做中學,學生笑得開心,他們立志不僅要將科技資訊帶到泰緬,也要提升他們的知識競爭力,為當地學童開啟另一扇,接觸世界的窗。

[http://news.ftv.com.tw/Search_News.aspx?sno=2008101L15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