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台灣青年走向海外服務之路-以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為例

【張利安.賴樹盛】青年學子們利用寒暑期長假,離家至海外探索異文化並累積人生歷練,過去多以參加海外遊學團至歐美澳等先進國家,用意在於增進外語能力為主;但近年來,青年開始選擇至第三世界(Third World)國家,藉由體驗交流形式參與短期服務工作,並探索這些相對低度發展地區之文化經驗和社經背景,經由各類媒體的相關訊息報導與同儕間彼此的分享討論,皆增強了台灣青年懷抱到海外擔任志工的想法。

近年來,台灣公部門透過提供經費專案補助之形式,例如:行政院青輔會推動之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與GYSD台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補助辦法、外交部補助民間團體從事國際交流及活動費用要點,以及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要點,皆實質鼓勵青年學子將服務學習與志願服務的經驗與腳步,擴及至台灣島外之社群和地域,致使台灣青年投入海外服務活動呈現快速增長和多元的現象。

在相關宣傳文宣或媒體報導中,常透露出青年藉由參與海外志願服務活動,培養跨越國界之人文關懷,拓展全球視野之思維行動…等論調。但,青年海外志願服務,不論是參與方式與行動內容,均與在地社區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對於青年行動者、活動提供之組織、以及服務地區之間的互動狀態,以及服務行動帶給三者之影響,國內至今仍然缺乏相關之紀錄與探討。 2005年暑期,五名中原大學學生透過系上資訊管理專題課程,前往泰緬邊境進行海外數位服務方案。次年,進而組成學生社團性質的「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持續推動縮短數位落差服務,爾後鑑於服務經驗之傳承不易、學生團隊結構較為鬆散,以及缺乏組織公信力等因素,於2007年經由內政部核准立案組成「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本研究將以此青年志工團隊作為研究對象,並成為國內青年學子投入海外服務時的參考借鏡。

青年團隊具備創新與活力的特質,卻也存在經驗、經濟、專業能力等限制性,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並創造出最大的可能性。透過實際參與、研究者也發現青年海外服務行動的困境,特別是服務對象為語言與文化迥異的民族,如何達到有效的互動交流過程;如何避免在服務進行時,將本位主義與既有價值觀強加於行動之中;如何避免服務行動流於形式化,以真正貼近當地社區與行動團隊的需求;以及如何使海外服務行動更有助青年自我培力等議題,提供研究建議。

[http://blog.yam.com/tmbit/article/13200487]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