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凋零的教育臺灣偏遠學校

【黃子曦/網路資源導覽】上世紀,嬰兒潮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引發;本世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成為了現代社會的象征。我們不難發現,以前極少或不曾發生的問題都在本世紀湧現。以偏遠學校來說,隨著人口遷移或少子問題,漸漸地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迷你學校、廢棄學校的問題層出不窮,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同時還包括了資源不足、設備不佳等。偏遠地區小型學校併裁歷史可追溯到九○年代初。在教育政策及地方政府的經濟壓力情況下,偏遠小校生命逐漸凋零。[http://teach.eje.edu.tw/eduReport/checkDir/lanpin20040811153358.htm]

究竟何謂『偏遠』?《自由時報》報導,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全臺灣共有五百多所人數在一百以下的迷你學校。這些小校很有可能遭裁撤或整併,但教育部認為校方可發展特色以增加學生人數。[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31/today-life6-2.htm]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多數的偏遠地區學校來自花東一帶,其中臺南及嘉義縣的數目也相當多。[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00remoteness_1/index.htm?open]

遠見雜誌曾針對偏遠地區教育問題進行報導,發現政府削減教育經費,大刀闊斧地廢校、併校,導致三萬多名學童的上學路越來越艱辛。這篇報導細數臺灣政府過去如何處置偏遠學校以及對待迷你學校的惡劣態度。華人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但《遠見》卻認為臺灣已經進入『窮先窮教育,苦先苦孩子』的時代。政府砍教育經費,等於斬掉孩子的教育權,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非常不利。《遠見》也同時指出,剝奪孩子的受教權,將引發臺灣教育的『第三重弱勢』,間接分裂我們的社會和族群。[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886&page=15]

一位在偏遠地區任教的老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和大家分享他的偏遠教育生涯。他認為絕大部分人對偏遠地區存有偏見或錯誤觀念,就連教育部針對這些地區所推行的教育也十分不尊重人權。此話怎講呢?這位部落客寫到,我們都習慣用漢人的文化來教導非漢族,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漢人或平地人沒有設身處地為原住民著想,也沒有體諒他們的文化。作者也提到,許多人會把問題歸咎於家長,認為他們沒有積極督導孩子,但在這位老師看來要負起責任的教育工作者而非家長。許多原住民家長對漢人的文化和邏輯也沒有太多的了解,因此也不敢指導孩子,因此形成人們對他們的錯誤觀念。這位部落客以自己的觀察和經歷寫下長長的一篇文章,也希望糾正大家的謬誤,讓更多人認識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http://blog.pixnet.net/thalia/post/869955]

與此同時,《聯合報》也針對偏遠地區師資問題進行報導,後來發現教師的生涯規劃和生活調適都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才造成教師流動率偏高。[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uFi3LRop-5wJ:www.nhu.edu.tw/~society/nsc/review/review.files/940106.ppt+%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6%95%99%E8%82%B2%E5%95%8F%E9%A1%8C&hl=zh-TW&ct=clnk&cd=9&gl=tw]

另一名投身教育工作者陳正專在分析了偏遠地區教育現象後歸納了幾項要點:一、特殊教育訊息傳遞不彰;二、家長參與度不高;三、專業團隊消失;四、資源班變質;五、文化刺激不足的迷思。陳老師服務的學校位於南投縣信義鄉,任教的這些日子讓他對偏遠地區的教育十分感慨。從他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發現,偏遠地區的教育之所以有待改進,不僅是政策和資源的問題,民眾的觀念、專家資源的匱乏也使得種種問題無法獲得解決,長年累月下來便演變成教育的絆腳石。[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D0ekvAjv29AJ:ms1.tfups.ntct.edu.tw/guidance/95012002.doc+%E5%81%8F%E9%81%A0+%E6%95%99%E8%82%B2&hl=zh-TW&ct=clnk&cd=35&gl=tw]

同樣在偏遠地區從事教育工作的林老師強調,人力資源問題一直都是偏遠學校最大的問題。在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們身兼數職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利於教育品質。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偏遠地區學校所面臨之困境,同時也點出組織再造對偏遠學校所帶來的影響。另外,他也提出多項可提升學校效能的策略,如實施彈性聘任制度、應用策略聯盟概念等。林老師認為學校的人力資源分配需要做徹底檢討並重整,減輕教師們的額外教學負擔,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SHInbSZLUwYJ:www.isst.edu.tw/s44/quarterly/59/06.pdf+%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6%95%99%E8%82%B2%E5%95%8F%E9%A1%8C&hl=zh-TW&ct=clnk&cd=30&gl=tw]

中國大陸奉行『一個也不能少』,臺灣本島有幾百所學校卻面臨如此命運,為了力挽危機,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界人士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臺東縣國小校長巫有鎰在《教育研究月刊》發表的一篇論文上提到,要解決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辦法不外乎是使用網路。作者在這篇名為《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咨詢教育談起》的文中提到,教育部可善用資訊科技,讓偏遠地區的學童接觸電腦,同時讓網資訊路陪伴他與時并進。在網路面前,每個人都變得平等,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接受新資訊。作者認為,教育部若在偏遠地區大力推行網上學習,將能有效解決種種的教育問題,因此建立教育網路資料平臺乃勢在必行。[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99/028.pdf]

無獨有偶,有學者也認為透過網路教學也是其中一個解決教育資源不均的好方法。一個名為《大力改革臺灣》的部落格作者寫到,偏遠地區的教育應該立基於人權上,因為當地人最了解當地教育不足之處。過去我們都忽略了文化沖擊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我們更應該讓偏遠地區族群對教育有自主性,而政府可以做的就是提升當地的設施。作者認為,廣設無線網路基地臺,建立教育網路通訊系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學生使用網路吸取新知、閱讀電子書籍皆可排除教育懸殊的問題。[http://blog.yam.com/dolo/article/13735241]另一方面,教育部在了解到網路為教育帶來的便利後,也推行了『數位機會中心計劃』,為原住民部落、偏遠地區建構良好上網環境,讓學生擁有同等的資訊使用權。[http://bcare.moe.gov.tw/news/news.asp?no=41]

另一篇名為《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與對策》的文章指出,M型社會對社會帶來了新的衝擊,因此政府在教育上必須做出改革。偏遠地區的步伐原本就不及城鎮,因此這些地方的學校老是面臨教師負擔過重、人員編制等問題。為此,他作者提出幾項參考政策以提升這些地區的教育機會,包括調整教育資源規劃、給予弱勢學生經濟援助等。[http://www.npf.org.tw/particle-2458-1.html]

教育是百年大計,豈可因為位處偏遠或學生人數少動輒就併、裁、廢呢?許多偏遠學校都徘徊在灰色地帶,深陷山窮水盡的窘境。但有些偏遠學校決心自救,卻也在逆境中盼來柳暗花明。這些成功生存下來的學校靠的就是發展特色。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毀不成形。由於校地不足,校方因此靈機一動,仿造布農傳統家屋的格式重建校舍,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中寮鄉的永康國小校長洪聰明積極培養學生的運動專長,教孩子們騎獨輪車抒發情緒。學生們對這項運動興致極高,不僅『騎藝高超』,甚至可邊騎車便拉扯鈴、打陀螺,除了經常代表學校出賽,還屢屢巡回表演。這些偏遠學校不僅打破了『必死無疑』的迷思,而且還成功轉型,延續教育精神,讓臺灣的偏遠教育看見希望的曙光。[http://bloguide.ettoday.com/cv98/textview.php?file=50821]

教育部為消弭偏遠地區的學習落差問題,自九十三年起便舉辦『偏遠地區中小學暑期營隊活動』,鼓勵大專青年積極參與,服務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童。營隊結合了鄉土特色以設計課程,除了為當地孩子進行課業輔導,同時也提供社區環保宣導及醫療服務。這項計劃不僅惠及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讓大專青年在助人的當兒學習關懷與奉獻。[http://140.111.34.116/old/100/school.htm]

偏遠小校雖有唱不盡的悲歌,但社會上依然存在著暖流默默關懷著他們。去年六月,嚕啦啦休閑車隊深入山區尋找失學兒童,幫助他們解決無法上學的困境。這項名為『螢火蟲計劃』的行動幫助了許多家境困頓的山地小孩完成他們上學的夢想。計劃召集人林夢萍指出,這項計劃沒有要改變政府政策的能力和念頭,但卻秉持『能幫一個就是一個』的信念,盼望有更多的孩子因此受益,重回校園的懷抱。[http://www.wretch.cc/blog/lucar&article_id=14298255]

師資是偏遠學校的一大問題,英語師資的匱乏更是不在話下。金車教育基金因應這項問題而發起『英語史懷哲』計劃,透過與美國培基教育機構合作,邀請美國青年志工來臺並到偏遠學校教學生一學期的英語。此外,金車教育基金也鼓勵華裔青年下鄉辦理英語營隊。回臺的華裔青年不僅可認識本土文化,同時幫助弱勢學童增強英語能力,可謂一舉兩得。[http://www.mdnkids.org/info/news/special.asp?Serial=52]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