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先看以下兩則新聞報導:
一、經濟弱勢兒童 學習發展差距更大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1/51/8ars.html
現代社會不只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更發現,社會上經濟弱勢的兒童不只貧窮狀況逐年嚴重之外,學習發展落後的比例也遠高於都會區兒童的七倍,台灣貧童未來的處境,令人擔憂。
五歲大的小女生如如,從小就沒有父母,由外婆扶養長大,小如如身心發展嚴重落後同齡的小孩,表達能力不好,容易分心,貧窮而且弱勢,外婆擔心如如的未來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靠種菜和賣菜為生的外婆,今年已經68歲了,外婆感慨的說,如果老天爺讓她活久一點,如如的幸福就可以久一些。像如如這樣經濟弱勢,再加上學習發展落後的孩子,占了家扶基金會扶助貧童中的36.8%,遠遠高於都會區的兒童。
學者表示,依照國外經驗來看,在孩子六歲以前,愈早介入幫助發展落後的孩童,成效愈大,政府應該進行大規模的篩檢,找出偏遠地區或鄉下,發展遲緩的貧童,主動出擊給予協助。
早點發現早期介入,這些孩子的未來,可以減少更多教育、社會成本的支出,未來的路,他們也可以走的更平順。
--------------------------------------------------------------------------------
二、我家有1個狗和1個車?家扶:隔代教養讓貧童出現學習落差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1/17/89wg.html
「我家有3個人、1個狗和1個車!」今年5歲的阿芳在隔代教養的家庭裡成長,因年邁的阿嬤無法教導正確用法,使她在語言表達上較為落後!家扶基金會也發現,超過3成6的經濟弱勢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發展遲緩問題,比北高兒童的5.2%,要高出7倍,而年紀愈大,發展遲緩比例愈高,造成更嚴重的學習落差。
家扶基金會今(21)日公布「台灣貧窮兒童學習發展調查報告」,社工處主任周慧香指出,調查對象為3到6歲的家扶扶助兒童,母體共2559人,有效樣本為307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5.7%,對照組是由北高二市分區衛生所提供80到86年間曾接受過預防注射的6歲前兒童名單,採隨機抽樣,有效問卷共計650份。
周慧香指出,調查結果發現,僅25.7%的經濟弱勢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是正常的,另有37.5%必須要定期追蹤,而有36.8%是呈現遲緩的狀態,和北高兒童的5.2%相比,相差的7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若從調查數據來看,有超過7成的經濟弱勢兒童呈現落後狀況。
周慧香進一步提到,在社會人格發展部分,表現正常的經濟弱勢兒童不到半數,為49.5%,而需要追蹤與遲緩的合計為50.5%,較北高兒童的19.7%要高出2.5倍左右。她說,社會人格發展較遲緩的兒童在獨立性以及和人際關係的互動能力都較差,例如較無法遵守團體的遊戲規則,無法和其他同學相處。
另在知覺與認知的發展方面,周慧香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17.6%的經濟弱勢兒童出現遲緩的情況,較北高兒童的3.1%,還要多出5倍;而相較於北高孩子有超過8成知覺與認知發展正常,經濟弱勢孩子卻不到5成,僅49.8%。
她舉例說,5歲的小如雖然能從1數到10,但請她拿5枝筆放在桌上時,卻抓了一把筆放到桌上,顯示會數數不代表真正了解5所代表數量的意義。另在粗動作(只要有別人做孩子就會學著做並模仿)與細動作(受練習影響,需要動作分解及注意事項的提醒)等2項與北高兒童的相差不大。
周慧香分析,由五項發展指標看來,經濟弱勢兒童總體表現明顯落後於北高兒童表現,而從不同年齡與發展量表整體表現的交叉分析,發現家扶3到4歲兒童發展正常比例較高,隨著年齡增長至4到5歲及5到6歲時發展落後狀況愈來愈高。
若沒有及早介入,家扶兒童的發展會隨著年齡而出現越顯落後的現象,因此,如要幫助經濟弱勢兒童的發展,必須要及早投入,才能讓他們進入學校後,能夠正常學習。
--------------------------------------------------------------------------------
台長認為:
台灣經濟不佳,貧富差距越來越拉大,離婚率居高不下,失親、依親、單親家庭漸多,一直是社會貧窮問題擴張的主因。而教育政策的多變,教改無法拉回正軌,使得學習多元化的美意,讓經濟弱勢家庭無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礎。
雖然台灣社會救助體系與公益機構日益增多,多數企業也加入扶助貧困的公益活動,如捐書下鄉、義演、說故事小老師、課輔教學志工等推動,間接的彌補社會救助在法律上觸及的不足。但是,不改善貧窮或是減少貧窮的家庭產生,就無法提升國家未來的教育競爭力。
所謂知識就是力量,貧窮學童要脫離貧窮,最好的方法就是獲得良好的教育,在日後為國家提供專業所長,讓自己得以立足於社會,使自己脫離貧窮。不過,要一個貧窮家庭付出相當的金錢,來培養一位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況且從新聞中可知,因為貧窮或是隔代教養產生的學習不佳,造成了「獨立性以及和人際關係的互動能力都較差,例如較無法遵守團體的遊戲規則,無法和其他同學相處」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孩童日漸成長後,將來更直接面對社會環境壓力下,造成有適應不良,有背離人群、逃避、自卑感等問題,若沒有經過適當的導正或輔導,若遭受不良勢力所引誘,誤入歧途。將來對社會秩序與治安,帶來潛在的威脅因素。
不過,在政治環境及媒體亂象的覆蓋下,關切社會問題的聲音沒有更多的管道,來凸顯出人民所關心的公共議題,在被泛政治化的擠壓下,社會救助議題已經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社會犯罪事件。
也許個人無法有多大力量來改革,但拜網路媒體發達所賜,各種個人網站與部落格平台,可以提供類似更多的發聲管道,讓熱心者藉此了解更多的社會議題,並透過無遠弗屆來凝聚共識。關心社會、維護我們周遭和諧的生活,現在對我們來說,都可以是舉手之勞。
[http://bloguide.ettoday.com/cv98/textview.php?file=43485]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經濟弱勢兒童的教育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