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e世代達人》吳俊諺 從白色巨塔出發關懷社會

【採訪/林士清(台大政治國關組、北大公行所) 】公視製播的「大醫院小醫師」,描繪出一群實習醫生,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醫生這項職業看似神聖、保守,甚至封閉,卻也不時體現他們的辛勞與壓力;或像日劇「白色巨塔」血淋淋地表現醫院的政治鬥爭與利益競逐,在神聖的醫學理念與俗世中醫務處理間,有段不小的差距。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大六的公費生吳俊諺,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模式,正向參與學生自治組織及服務性社團,積極體現公共領域的價值,甚至以身作則來感召同儕的動機啟發,希望破除外界對醫學系學生,乃至於制式醫生的刻板印象,而獲得救國團「96年大專優秀青年」的肯定。

吳俊諺出生於雲林縣元長鄉,父母都是國小老師,在家排行老么。國小畢業後,即就讀雲林縣的正心天主教學校,因此經歷了6年住校生活,在高中時經歷了一次特別的經驗,就是擔任英語話劇的負責人,從劇本、導演、彩排、演出、後製等,在全班的努力下從校際到中區,最後更獲得了全國第二的殊榮,在漫長的籌備期間的酸甜苦辣,才發現原來人際協調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

大學時期,發現自己想對「人」有更多的認識,加上從小對於大專生服務營隊的憧憬,因此在邁入白色巨塔之際,加入了服務性社團惠群社。一路從組員、組長、顧問,由大一基礎的帶隊技巧與美工器材之學習,到大二開始教導學弟妹,6次的出隊,經歷6個寒暑假,6種不一樣的回憶與體驗,時常往事歷歷,讓自己感動。

到了大四,推動學生會長的改選,理由相當單純,想讓校園停擺一年的學生自治重新運作,想要大聲說:「玩社團的孩子不會變壞」,也因此當選了第11屆學生會會長。在參與學生自治事務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與外校的交流、互動,更驚覺自己所處的井底世界,乃積極參與各類外校的活動,包含救國團、議事研習、大陸研習營、青輔會審議民主培訓、台灣國際馬拉松志工、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等,設法一步步擴展自己的視野,想把外面所看所學,回饋給學弟妹們分享。

吳俊諺認為,醫學教育是有傳承性,在這教育環境中,若說想要改變、加入或刪除掉什麼,也非簡簡單單地從書本、課堂、教授所能夠決定,而是必須在這大環境的良善價值、正向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所做改變。甚且,醫學院的學生可能過於「自律」的個體主義,而忽略積極「利他」的公民精神,必須持續培養對社會的關心,相信他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身分都是可以有所貢獻。

畢竟,從事醫學不止於7年的醫學系,而是一輩子的持續學習,醫學的知識、能力的養成很重要,期許吳俊諺有俠骨仁心的的風範,未來成為杏林春滿的好大夫。
達人語錄 對未來職場工作的看法:有熱忱才能自我學習與突破,歷經考驗才能精采演出。 給上一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彼此在乎,那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採訪後記:吳俊諺能積極審視自己,作為他人的模範。

[http://www.nyc.gov.tw/chinese/02_news/02_detail.php?fid=41&sid=513&NO=514&Type=&page=6]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