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學術機構、NPO(非營利組織)/草根性民間社團
社區大學為台灣近年來教育改革運動的一環,以「知識解放」、促進「公民社會」為基本訴求,在定位上則以從草根、民間發展出來的成人高等教育為定位。社區大學的課程內容多元,每一所社大每學期都有開設近百門課程以及數千人次的學習人口,而每一所社區大學也都試圖在校內各課程、學程上,尋求一個符合公共性、社區、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主軸,因此與社會其他的單位進行資源整合或是合作聯盟,是一個常常被採行的方案。
而社區大學與學術機構、民間社團做為合作對象則為非常合適的策略,社區大學需要發展議題,需要借重學術單位在資源上的優勢,而社區大學的優勢則在於,社區大學每一季都有不少的學員課程,並且提供許多社區服務、民眾終身學習的管道與實踐場域,這部分則是學術機構平常不容易碰到的部分。而學術機構優渥的研究資源則是社區大學望塵莫及的部分,但若學術機構能夠與社區大學合作,參與社會議題、服務社區民眾,對於知名度的提升以及研究主題的實踐有相當的幫助,讓國家資源也可以真正地下放給民眾。而草根性民間社團與社大的基本調性相符則無庸贅言,並且社區大學、學術機構、草根性民間社團的發展主旨皆為公共性、非營利的目標,因此在結合策略上有選擇性的親近與機會。
成人終身學習中「資訊教育」的新出路:自由軟體與網際網路
台灣的資訊教育要往那個方向?如何擺脫商業軟體獨大甚至壟斷的情況?出自民間草根力量的自由軟體或許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出路與可能性。自由軟體運動為1970年代開始從美國開始的,來自民間、草根的社會運動,在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之後,開始在全球形成跨國性串連,更在90年代後期因為Linux的成功,使得自由軟體這股從下而上的力量,形成商業軟體不可輕忽的頭號對手。
台灣自從1990年代初,從學院裡開始有本土的自由軟體計畫與社群集結,在2001開始成立組織,並且開始有計畫性的推廣。而同為自草根興起的社區大學運動,在資訊教育的部分,很自然地與自由軟體運動在理念上有一定的共鳴與結合,在同樣的時空脈絡下,雙方同時各自並進地推動自由軟體教育訓練的工作。
從2001年開始,由資訊界民間或半官方資訊研究機構開始(例如台北市電腦公會、資策會),遊說中央政府開始注意自由軟體的發展,並且由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教育部從去年開始資助自由軟體計畫。但是除了教育部開始注意教育訓練(例如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以外,其餘的計畫則有點陷入「產業發展」的緊箍之中,「如何為台灣自由軟體運動尋找出路?」,擺脫「產業政策發展」的經濟發展幽靈?實質的推動工作上要如何進行?這變成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界裡面問了好幾年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社區大學的幾年來的經驗中看到一些新方向的啟發與可能性。
社區大學的實踐經驗:「先地方而後中央,地方與中央的相互支援」
社區大學最早雖由民間發聲,但最早倡議此想法的是地方政府縣市首長(當時新竹市先表態,後來台北市跟進才搶了第一),並且後來才陸續在各地開花結果(各地方政府開始零星地設立社區大學)。
中央首先也是採取觀望的態度,例如由中央所提供的教育部補助款也是在2001年才開始,而這已經是從1998年第一所社區大學成立,並舉辦過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後,全台已經有30-40所社區大學時中央才開始展開的動作。但是這樣的動作雖說是回應地方的需要,但是某種程度上也使得各地方政府開始更積極地正視社區大學,地方發動、中央跟進,地方又再度加溫,讓社區大學快速膨脹到目前70幾所的局面。
在這幾年社區大學的實踐經驗裡,最成功的機制莫過於中央與地方成功的互補(全促會與各地方社大)。在社區大學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在中央部會的會議裡,地方社大往往成為中央單位(全促會)挺起腰桿說話的支撐來源,並且因為各地社大有一定的實力與基礎,因此全促會也不敢偏廢地方社大的意見,並且適時地回應地方社區大學的需要(例如過去許多地方社區大學發生經營危機時,全促會往往會適時地伸出援手,趕赴該地與地方政府協調)。而這樣相互支援的系統成為社區大學可以快速回應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機制。 另外,在各地方分設辦公室,並且利用網際網路(mailing list)建立[twcu],一個大型(400-500人)的訊息溝通管道,也是「中央與地方協調機制」的重要基礎。
社大與自由軟體運動合作的可能性:建立常態性的區域性自由軟體資源整合會議(自由軟體工作坊)
目前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困境在於,一般民眾(End User)的參與程度很低,各地社群組織化的程度不高,因此縱使在國家有興趣推動自由軟體的優勢情況下,也往往只是在「發言位置」上尋求制高點(如參加「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的會議、參與立法委員公聽會),相較於其他部門的競爭(例如商業界對於產業化的要求),往往會有受到牽制的情況。因此如何可以在台灣各地推動較有組織化的自由軟體運動,並且擴大參與,讓自由軟體成為大部分民眾真正會有興趣參與,瞭解其精神,並且成為日常資訊工具使用的一項選擇,這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自由軟體運動或許不用像社區大學運動一樣重複同樣的進展模式,但是或許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台灣自由軟體運動從1991年開始,事實上在各地方也都或多或少有些許自由軟體社群的基礎(例如幾所以理工見長的大學學生),但是較缺乏的是從地方或區域性的橫向串連或是有組織性的整合。而社區大學,同為從民間發起的教育改革運動,與自由軟體運動在屬性上有一定的可謀合度與選擇性的親近感,並且社區大學的分佈也夠廣,如果在合作初期,在部分範圍的區域內 選擇有興趣發展自由軟體的社區大學做為地區性經營據點,或許是一個可行的策略,例如「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在各地有自由軟體課程開設,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自由軟體社群的傳統,以社區大學以及鄰近的學術機構做為據點(例如社大可以支援開課或社群聚會場所),定期召開區域性的資源整合會議,開始系統性的組織化各地方的自由軟體社群。
合作開設「校園自由軟體課程」與「種籽師資培訓」
目前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OSSACC)由軟體自由協會所承辦,目標在校園推廣自由軟體,並且培訓校園自由軟體的種籽師資。目前選定全國八個縣市合作對象(台北縣教網中心、宜蘭縣教網中心、新竹縣教網中心、台中縣教網中心、嘉義縣教網中心、台南市教網中心、台南縣教網中心、高雄市教網中心),試圖在全國以佈點的方式,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合作推動自由軟體課程。
目前OSSACC是與全國地方政府的教育網路中心合作,因為教育網路中心多為地方資訊課程教師研習單位,因此OSSACC希望藉由這樣的方法可以先培訓負責地方資訊教育的教師(例如該中心負責教師)成為種籽教師,進而影響中小學資訊課程教師。 事實上社區大學也可以做為地方自由軟體資訊教師的培養場所,理由是現在各地方的社區大學多半具有核發中小學資料教師研習時數的能力,因為九年一貫的政策實施,很多中小學教師都會到社區大學進修課程,做為其研發課程教案的資料來源。另外許多縣市的社區大學與地方政府關係良好,因此部分社區大學也有能力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合作,專門做為自由軟體課程開設的教學中心。
在合作對象的屬性分析上,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合作的優點在於,其具有官方身份,因此對於其轄下的中小學教師較有約束力,可以用公文的方式要求對方參與課程。但是缺點是可能某些地方縣市的教育網路中心研發能力或是參與、瞭解自由軟體的能力較為不足,或是意願不高,因此這會是與教育網路中心合作的缺點。反之,社區大學的優缺點正好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相反,資源會較缺乏,並且必須透過與地方政府協調,才能具有發文要求中小學教師參與課程的可能性,但是社區大學的靈活性較高,可以整合協調地方的教學資源(不會被限定在公務體系或是地方資訊教育的資源之中),也可以透過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或地方政府教育局之間的協調,開設具有資訊教師研習認證時數的課程。社區大學還有一個特性是分佈範圍較廣,深入社區,因此會是一個不錯的社區經營點。另外社區大學多為第一線面對民眾的機構,因此可以得到許多End User的使用回應,對於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推廣會是一個不錯的實踐場域。
而OSSACC如果與社大課程接軌,比較可能發生的問題在於:
課程的期程時數:社區大學的課程開設是學期學分制,一學期多為18週的課程,,這與一般短期的進修課程較為不同。如果以三學分課程為例,每週上一次三小時課程,則為54小時的研習時數。另外社大課程較強調公共性,因此也可以搭配學校社團進行,或是相關的公共參與活動(例如公共論壇、公共活動)。- 學習對象的問題:社區大學的對象為一般民眾,OSSACC則專門針對中小學教師。當然社大也可以開設針對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課程,但是如果針對特定族群的招生,有時候在招生效果上難免會比較差一些,並且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是強迫參加)。
OSSACC與社大合作策略的思考:
從地方教育網路中心下手,培訓中小學教師,在時效上可能會比較快,但是在成果上有時候會有如何誘發主動學習興趣與意願的問題。社大民眾多半不具備中小學教師身份(有些民眾甚至不是知識份子),但是有充分學習意願與熱忱。這兩者如果有可能進一步整合,會是不錯的作法。- 目前台灣推廣自由軟體的問題是:太少的End User參與以及各地方沒有學習或是諮詢據點,事實上社大會是一個不錯的可考慮對象。理由是社大分佈在社區之中,並且有教學、行政系統,只要有些許的資源挹注以及計畫性的培養,並且結合各地的自由軟體社群例如台南Linux使用者社群(TnLug,Tainan Linux User Group),社區大學很有機會成為地方社區型的自由軟體諮詢教育中心。
整合前後端、中央與地方的思考策略
假如前述藉由整合中小學自由軟體教育推廣,釋放中小學電腦教室的資源,以社區大學做為各地社群集結的平台,將各地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社區大學資訊教育」以及「自由軟體社群」做社區性的、公共性的整合,配合研究單位作系統後勤支援,則將會是一個從前端(使用者:社大學員、國中小學生、一般民眾、社群)到後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人員、社群開發人員)配套整合的方案。由各地的社區大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做為前端介面,並搭配研究單位的後端研發(如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DRBL團隊、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自由軟體鑄造廠」團隊),配合軟體自由協會以及社群原來全台各地的在地脈絡,相信可以織連出一片包含後端(研發)、前端(推廣)以及中央與地方的推廣網絡。
[http://fsoss.fcu.org.tw/2004/01-TWFS.html]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