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凋零的教育臺灣偏遠學校

【黃子曦/網路資源導覽】上世紀,嬰兒潮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引發;本世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成為了現代社會的象征。我們不難發現,以前極少或不曾發生的問題都在本世紀湧現。以偏遠學校來說,隨著人口遷移或少子問題,漸漸地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迷你學校、廢棄學校的問題層出不窮,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同時還包括了資源不足、設備不佳等。偏遠地區小型學校併裁歷史可追溯到九○年代初。在教育政策及地方政府的經濟壓力情況下,偏遠小校生命逐漸凋零。[http://teach.eje.edu.tw/eduReport/checkDir/lanpin20040811153358.htm]

究竟何謂『偏遠』?《自由時報》報導,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全臺灣共有五百多所人數在一百以下的迷你學校。這些小校很有可能遭裁撤或整併,但教育部認為校方可發展特色以增加學生人數。[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31/today-life6-2.htm]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多數的偏遠地區學校來自花東一帶,其中臺南及嘉義縣的數目也相當多。[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00remoteness_1/index.htm?open]

遠見雜誌曾針對偏遠地區教育問題進行報導,發現政府削減教育經費,大刀闊斧地廢校、併校,導致三萬多名學童的上學路越來越艱辛。這篇報導細數臺灣政府過去如何處置偏遠學校以及對待迷你學校的惡劣態度。華人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但《遠見》卻認為臺灣已經進入『窮先窮教育,苦先苦孩子』的時代。政府砍教育經費,等於斬掉孩子的教育權,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非常不利。《遠見》也同時指出,剝奪孩子的受教權,將引發臺灣教育的『第三重弱勢』,間接分裂我們的社會和族群。[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886&page=15]

一位在偏遠地區任教的老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和大家分享他的偏遠教育生涯。他認為絕大部分人對偏遠地區存有偏見或錯誤觀念,就連教育部針對這些地區所推行的教育也十分不尊重人權。此話怎講呢?這位部落客寫到,我們都習慣用漢人的文化來教導非漢族,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漢人或平地人沒有設身處地為原住民著想,也沒有體諒他們的文化。作者也提到,許多人會把問題歸咎於家長,認為他們沒有積極督導孩子,但在這位老師看來要負起責任的教育工作者而非家長。許多原住民家長對漢人的文化和邏輯也沒有太多的了解,因此也不敢指導孩子,因此形成人們對他們的錯誤觀念。這位部落客以自己的觀察和經歷寫下長長的一篇文章,也希望糾正大家的謬誤,讓更多人認識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http://blog.pixnet.net/thalia/post/869955]

與此同時,《聯合報》也針對偏遠地區師資問題進行報導,後來發現教師的生涯規劃和生活調適都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才造成教師流動率偏高。[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uFi3LRop-5wJ:www.nhu.edu.tw/~society/nsc/review/review.files/940106.ppt+%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6%95%99%E8%82%B2%E5%95%8F%E9%A1%8C&hl=zh-TW&ct=clnk&cd=9&gl=tw]

另一名投身教育工作者陳正專在分析了偏遠地區教育現象後歸納了幾項要點:一、特殊教育訊息傳遞不彰;二、家長參與度不高;三、專業團隊消失;四、資源班變質;五、文化刺激不足的迷思。陳老師服務的學校位於南投縣信義鄉,任教的這些日子讓他對偏遠地區的教育十分感慨。從他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發現,偏遠地區的教育之所以有待改進,不僅是政策和資源的問題,民眾的觀念、專家資源的匱乏也使得種種問題無法獲得解決,長年累月下來便演變成教育的絆腳石。[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D0ekvAjv29AJ:ms1.tfups.ntct.edu.tw/guidance/95012002.doc+%E5%81%8F%E9%81%A0+%E6%95%99%E8%82%B2&hl=zh-TW&ct=clnk&cd=35&gl=tw]

同樣在偏遠地區從事教育工作的林老師強調,人力資源問題一直都是偏遠學校最大的問題。在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們身兼數職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利於教育品質。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偏遠地區學校所面臨之困境,同時也點出組織再造對偏遠學校所帶來的影響。另外,他也提出多項可提升學校效能的策略,如實施彈性聘任制度、應用策略聯盟概念等。林老師認為學校的人力資源分配需要做徹底檢討並重整,減輕教師們的額外教學負擔,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SHInbSZLUwYJ:www.isst.edu.tw/s44/quarterly/59/06.pdf+%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6%95%99%E8%82%B2%E5%95%8F%E9%A1%8C&hl=zh-TW&ct=clnk&cd=30&gl=tw]

中國大陸奉行『一個也不能少』,臺灣本島有幾百所學校卻面臨如此命運,為了力挽危機,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界人士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臺東縣國小校長巫有鎰在《教育研究月刊》發表的一篇論文上提到,要解決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辦法不外乎是使用網路。作者在這篇名為《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咨詢教育談起》的文中提到,教育部可善用資訊科技,讓偏遠地區的學童接觸電腦,同時讓網資訊路陪伴他與時并進。在網路面前,每個人都變得平等,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接受新資訊。作者認為,教育部若在偏遠地區大力推行網上學習,將能有效解決種種的教育問題,因此建立教育網路資料平臺乃勢在必行。[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99/028.pdf]

無獨有偶,有學者也認為透過網路教學也是其中一個解決教育資源不均的好方法。一個名為《大力改革臺灣》的部落格作者寫到,偏遠地區的教育應該立基於人權上,因為當地人最了解當地教育不足之處。過去我們都忽略了文化沖擊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我們更應該讓偏遠地區族群對教育有自主性,而政府可以做的就是提升當地的設施。作者認為,廣設無線網路基地臺,建立教育網路通訊系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學生使用網路吸取新知、閱讀電子書籍皆可排除教育懸殊的問題。[http://blog.yam.com/dolo/article/13735241]另一方面,教育部在了解到網路為教育帶來的便利後,也推行了『數位機會中心計劃』,為原住民部落、偏遠地區建構良好上網環境,讓學生擁有同等的資訊使用權。[http://bcare.moe.gov.tw/news/news.asp?no=41]

另一篇名為《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與對策》的文章指出,M型社會對社會帶來了新的衝擊,因此政府在教育上必須做出改革。偏遠地區的步伐原本就不及城鎮,因此這些地方的學校老是面臨教師負擔過重、人員編制等問題。為此,他作者提出幾項參考政策以提升這些地區的教育機會,包括調整教育資源規劃、給予弱勢學生經濟援助等。[http://www.npf.org.tw/particle-2458-1.html]

教育是百年大計,豈可因為位處偏遠或學生人數少動輒就併、裁、廢呢?許多偏遠學校都徘徊在灰色地帶,深陷山窮水盡的窘境。但有些偏遠學校決心自救,卻也在逆境中盼來柳暗花明。這些成功生存下來的學校靠的就是發展特色。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毀不成形。由於校地不足,校方因此靈機一動,仿造布農傳統家屋的格式重建校舍,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中寮鄉的永康國小校長洪聰明積極培養學生的運動專長,教孩子們騎獨輪車抒發情緒。學生們對這項運動興致極高,不僅『騎藝高超』,甚至可邊騎車便拉扯鈴、打陀螺,除了經常代表學校出賽,還屢屢巡回表演。這些偏遠學校不僅打破了『必死無疑』的迷思,而且還成功轉型,延續教育精神,讓臺灣的偏遠教育看見希望的曙光。[http://bloguide.ettoday.com/cv98/textview.php?file=50821]

教育部為消弭偏遠地區的學習落差問題,自九十三年起便舉辦『偏遠地區中小學暑期營隊活動』,鼓勵大專青年積極參與,服務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童。營隊結合了鄉土特色以設計課程,除了為當地孩子進行課業輔導,同時也提供社區環保宣導及醫療服務。這項計劃不僅惠及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讓大專青年在助人的當兒學習關懷與奉獻。[http://140.111.34.116/old/100/school.htm]

偏遠小校雖有唱不盡的悲歌,但社會上依然存在著暖流默默關懷著他們。去年六月,嚕啦啦休閑車隊深入山區尋找失學兒童,幫助他們解決無法上學的困境。這項名為『螢火蟲計劃』的行動幫助了許多家境困頓的山地小孩完成他們上學的夢想。計劃召集人林夢萍指出,這項計劃沒有要改變政府政策的能力和念頭,但卻秉持『能幫一個就是一個』的信念,盼望有更多的孩子因此受益,重回校園的懷抱。[http://www.wretch.cc/blog/lucar&article_id=14298255]

師資是偏遠學校的一大問題,英語師資的匱乏更是不在話下。金車教育基金因應這項問題而發起『英語史懷哲』計劃,透過與美國培基教育機構合作,邀請美國青年志工來臺並到偏遠學校教學生一學期的英語。此外,金車教育基金也鼓勵華裔青年下鄉辦理英語營隊。回臺的華裔青年不僅可認識本土文化,同時幫助弱勢學童增強英語能力,可謂一舉兩得。[http://www.mdnkids.org/info/news/special.asp?Serial=52]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高醫大學生非洲友邦醫療行腳 愛心遠播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十七日電】「別急,在這兒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是「高雄醫學大學台灣無疆界學生工作隊」暑期遠赴馬拉威醫療行腳的心得,短短一個月,學生們見識當地巫醫另類醫療、野戰醫院、肥皂當消毒水、出入全靠雙腿,甘之如飴,學生們愛心遠播的點點滴滴成了鮮活的教材,也留下美好回憶。

高醫大今天舉行學生暑期國際醫療志工服務成果發表會,今年暑假前往非洲馬拉威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高醫大學暑期國際醫療志工服務隊的同學,以非洲土著的妝扮,透過舞蹈,影片播放及心得分享,傳達此行的收穫。

每位同學的共同觀感是,思緒受到強烈撞擊後的「翻騰滾攪」、「無以言喻」,對自己、對台灣、對價值觀,以及許許多多往日習以為常的見聞,如今都有不同的思維。

這些亟待沈澱且持續發酵中的衝擊與思考,讓所有成員都認為「台灣無疆界學生工作隊」要持續發揚光大,進而開花結果,因為它能提供學生寶貴又鮮活的教材,開啟人生另一扇窗。

高醫大校長王國照嘉許同學們邁開無疆界醫療的第一步,在學校與歷史上都是重要的啟發點。繼去年高醫大附設醫院與屏東基督教醫院攜手合作,捐贈各式醫療物資至非洲馬拉威後,今年七月高雄醫學大學台灣無疆界學生工作隊 (TSWB, TaiwanStudents Without Borders)組成暑期國際醫療志工服務團,在歐巴尼紀念基金會、青輔會、衛生署、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醫大校長王國照、高醫大附設醫院長許勝雄及各界支持下,再度前往馬拉威,進行海外醫療志工服務。

工作隊成員由高醫大熱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宏哲、教授蕭世槐,以及醫學、護理、公衛、醫社、生物等學系九位學生組成,自七月三日至八月一日在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協助下,這群學生進入當地台灣醫療團駐守的姆祖祖中央醫院,從事最基層但也是最貼近當地需求的工作,包括架設手術房裡的院內網路系統、整理累積多年亂無章法的病歷紙本,以及統計醫院病歷資料並予以電腦化。

高醫醫學系學生謝冠瑩說,他因感冒,加上沒有相機,退在一旁欣賞巫醫另類醫療景象,沒想到巫師竟然穿過人群,把他抓進去跳舞行列。等到舞跳完了,他才知道原本他以為是助興用的腰飾和頭箍,是和靈界連絡的管道,巫師也不是隨便亂抓人的喔,他是抓生病的人下來跳舞治病,他們可不是在跳舞娛樂,而是神靈降臨治病哪,這成為這次馬拉威行腳中難以抹滅的特殊經驗之一。

他又說,在參與醫療團巡迴醫療中,由於巡迴點的野戰醫院醫療設備不足,且在用完時,仍需為病人開刀,在沒有刷手消毒液下,醫療團醫師只能採取野戰醫院做法,手術前用肥皂水充當消毒水,多洗幾次來求達到無菌要求,當然這一切都還要靠上天的保佑。

儘管學生們順利完成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但其中的工作過程卻是狀況頻頻、阻礙連連,不同的文化背景是最大的挑戰。在馬拉威,生活步調緩慢,幾乎人人都是慢郎中,往往病患進行手術時,還找不到病歷,每天正式工作時間是從家裡出門就算上班了,讓凡事講求效率和迅速的台灣學生,吃足苦頭。

在電信通訊不便的馬拉威,聯繫必須靠當面口耳相傳,因此,「找人」便常是學生工作裡另一項隱藏的重要過程,如何「找對人」、「找到人」、「找齊所有人」可以說是其中最刺激而變幻莫測的一環。

你永遠不會一下就確定對口人員到底是不是這一個、他現在在哪裡、明天會不會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就如同醫療團的成員常說的,「別急,在這兒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在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江宏哲積極促成鼓勵下,暑期一個月的學生志工計劃,早在三、四個月前的學期初,就已展開一連串相關的學習和訓練活動。學生們以隔週固定的討論和講座方式,探討有關第三世界的政治經濟、醫療、教育和人權等議題。工作隊行前登高一呼,即有四十多名學生報名,經遴選出十名學生,最後其中九人成行。

工作隊在馬拉威每天的工作結束後,醫療團團長余廣亮並與學生們的直屬監督者陳厚全醫師(醫療團的骨科醫師)與大家分享每天工作心得,並安排一系列以「國際醫療」為主題的討論,帶給學生在動手做之後,更深刻的思考、反省與對國際事務的認識。

江宏哲認為,學生海外志工的真義並不僅是搭飛機渡遠洋做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藉由實際的田野經驗與文化衝擊,培養學生對各式國際議題的認識,增加與國際接觸的多元面向,並帶來更多對於「自己」與自己所處的社會、世界情境的反思與重新檢視。

江宏哲說,高醫大學生馬拉威行目的在培養學生獨當一面的能力,在確立基本目標後,完全讓學生們實際地進入田野,嘗試獨立與當地醫院員工接洽與溝通工作,自行掌握工作的進度和方式、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體會「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真諦。

他又說,除在出發前行前訓練外,在初到馬拉威時,醫療團安排適當訓練課程,包括當地語言教學、教育和醫療概況,以及市區步行參觀,全部的任課師長皆為當地人,這也是與當地人的第一步接觸。除獲得必需的當地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以當地人的觀點來看待這塊陌生的土地。

屏東基督教醫院長張肇松指出,他今年七月曾前往馬拉威探視台灣醫療團及學生工作隊,受到當地村長很熱誠地握手致意,頻頻感謝來自台灣的愛心及關懷,希望醫療團永遠留下來幫助他們,令他當場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台灣醫療行腳在當地留下愛的足跡,已深得當地民心。

[http://blog.roodo.com/taiwanswb/archives/684857.html]

台灣青年走向海外服務之路-以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為例

【張利安.賴樹盛】青年學子們利用寒暑期長假,離家至海外探索異文化並累積人生歷練,過去多以參加海外遊學團至歐美澳等先進國家,用意在於增進外語能力為主;但近年來,青年開始選擇至第三世界(Third World)國家,藉由體驗交流形式參與短期服務工作,並探索這些相對低度發展地區之文化經驗和社經背景,經由各類媒體的相關訊息報導與同儕間彼此的分享討論,皆增強了台灣青年懷抱到海外擔任志工的想法。

近年來,台灣公部門透過提供經費專案補助之形式,例如:行政院青輔會推動之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與GYSD台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補助辦法、外交部補助民間團體從事國際交流及活動費用要點,以及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要點,皆實質鼓勵青年學子將服務學習與志願服務的經驗與腳步,擴及至台灣島外之社群和地域,致使台灣青年投入海外服務活動呈現快速增長和多元的現象。

在相關宣傳文宣或媒體報導中,常透露出青年藉由參與海外志願服務活動,培養跨越國界之人文關懷,拓展全球視野之思維行動…等論調。但,青年海外志願服務,不論是參與方式與行動內容,均與在地社區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對於青年行動者、活動提供之組織、以及服務地區之間的互動狀態,以及服務行動帶給三者之影響,國內至今仍然缺乏相關之紀錄與探討。 2005年暑期,五名中原大學學生透過系上資訊管理專題課程,前往泰緬邊境進行海外數位服務方案。次年,進而組成學生社團性質的「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持續推動縮短數位落差服務,爾後鑑於服務經驗之傳承不易、學生團隊結構較為鬆散,以及缺乏組織公信力等因素,於2007年經由內政部核准立案組成「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本研究將以此青年志工團隊作為研究對象,並成為國內青年學子投入海外服務時的參考借鏡。

青年團隊具備創新與活力的特質,卻也存在經驗、經濟、專業能力等限制性,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並創造出最大的可能性。透過實際參與、研究者也發現青年海外服務行動的困境,特別是服務對象為語言與文化迥異的民族,如何達到有效的互動交流過程;如何避免在服務進行時,將本位主義與既有價值觀強加於行動之中;如何避免服務行動流於形式化,以真正貼近當地社區與行動團隊的需求;以及如何使海外服務行動更有助青年自我培力等議題,提供研究建議。

[http://blog.yam.com/tmbit/article/13200487]

中原大學送愛心 赴泰緬教電腦

中原大學學生組成資訊志工隊,把愛心送到泰緬,他們利用暑假期間,前往泰緬偏遠地區,協助學校與診所資訊設備架設,提供當地師生學習電腦課程的機會,間接為他們開啟一扇接觸世界的窗。

語言不通、比手劃腳,用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肢體動作,打開和泰緬孩子們的對話。

早期由中原大學資管系學生帶頭,走進泰緬偏遠地區的學校和診所開辦資訊推廣課,現在,他們把這份使命,再帶回台灣,募集更多全國青年志工。

為了將志工團隊,永續經營,畢業的學生還自己組成協會,以服務、行動、合作為口號,走向國際,等於是用實際行動幫台灣做外交。

從做中學,學生笑得開心,他們立志不僅要將科技資訊帶到泰緬,也要提升他們的知識競爭力,為當地學童開啟另一扇,接觸世界的窗。

[http://news.ftv.com.tw/Search_News.aspx?sno=2008101L15M1]

厝邊祖孫情~陽明高中學生關懷社區爺爺奶奶札記

當年輕活潑的高中生遇上白髮蒼蒼的長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炎炎夏日中,他們有時用靦腆又甜美的笑容送上溫暖關懷的便當;有時選擇 鄧麗 君的歌聲和長者一起分享同樂;有時幫獨居長者打掃居家環境,讓長者有一個乾淨舒服的居家空間,即使汗流浹背及刷斷了2支地板刷仍不放棄;也有人把長者當作自己的爺爺奶奶,幫長者按摩、噓寒問暖、聽長者話當年勇。學生說這段時間的服務讓他們有一些成就感,更了解長者,覺得長者比他們想像的還要可愛,也學習到與長者相處之道及領悟要更珍惜身邊的人。而這些社區爺爺奶奶們的反應是什麼呢?有人期待學生的到訪,就像期待久未見面的孫子一般,準備茶點迎接他們的歸來(即使他們的經濟並不寬裕),開心的滔滔不絕話當年(有多久沒有人好好聽他說說話了)。有一位阿媽開心的說,這麼多人一起幫她按摩,感覺很像「皇太后」般享受呢。


說真的,剛開始我對於這些學生的服務是擔心大於期待的,但隨著服務次數的增加,我看到學生從剛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後來的泰然自若,從擔心害怕到信心滿滿。服務前許多學生是很惶恐的,因為他們的台語不太輪轉,也不太知道要跟爺爺奶奶說些什麼,後來經過督導們的幾次帶領,當我再問他們今天準備到長者家做什麼時,他們已經能自信滿滿的說「我們準備和長者分享我們去帶夏令營的趣事,也想聽聽長者上週外出的心情故事……。」

很多人好奇這樣的服務是怎樣搭上線的,雖然陽明高中就在牧愛堂對面,但四十年來隔著中正路對望,卻似乎沒有什麼交集。今年3月底一場在牧愛堂青草地舉辦的社區焦點團體座談會,讓我有機會認識了陽明高中的朱校長。因著朱校長親切積極的探詢我們合作的可能性,促使張牧師和我在5月初正式前往學校去拜訪朱校長。經過討論,牧師和校長決定讓彼此有更多的交集互助,首先開鑼的是本堂教區宣教士Drew去陽明高中和學生有所互動,接著本堂的社區老人服務工作,也擬定了為「獨居老人居家環境清潔」及「寒、暑假送餐關懷」2項服務,其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些,讓青年學子對長者有正確的認識,並學習尊重長者及服務之精神,也在長者的生命中注入一些年輕的氣息。經由學校所招募的學生志工30多名,在學校期末結業典禮上隆重的宣誓、及張牧師和朱校長的授旗後,我們將學生分成5組居家服務組,每組4~5人,3組送餐服務組,每組2人。於7月5日 辦理職前訓練,教導學生基本服務理念及技巧,並自7月9日 起開始提供服務直到暑假結束。

看到有這樣的成效,讓我覺得辛苦是值得的,未來我們希望能讓學生繼續關懷社區的爺爺奶奶,例如長者生日時為長者慶生或每學期到長者家中協助居家清潔及關懷長者,讓這美妙的火花繼續延續下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相信作為上帝的家-教會的社會服務工作者,正是透過我們使這疏離冷漠的社會,讓基督的愛與溫暖再次進入人心,這不也是基督道成肉身的具體實現嗎?

《e世代達人》吳俊諺 從白色巨塔出發關懷社會

【採訪/林士清(台大政治國關組、北大公行所) 】公視製播的「大醫院小醫師」,描繪出一群實習醫生,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醫生這項職業看似神聖、保守,甚至封閉,卻也不時體現他們的辛勞與壓力;或像日劇「白色巨塔」血淋淋地表現醫院的政治鬥爭與利益競逐,在神聖的醫學理念與俗世中醫務處理間,有段不小的差距。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大六的公費生吳俊諺,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模式,正向參與學生自治組織及服務性社團,積極體現公共領域的價值,甚至以身作則來感召同儕的動機啟發,希望破除外界對醫學系學生,乃至於制式醫生的刻板印象,而獲得救國團「96年大專優秀青年」的肯定。

吳俊諺出生於雲林縣元長鄉,父母都是國小老師,在家排行老么。國小畢業後,即就讀雲林縣的正心天主教學校,因此經歷了6年住校生活,在高中時經歷了一次特別的經驗,就是擔任英語話劇的負責人,從劇本、導演、彩排、演出、後製等,在全班的努力下從校際到中區,最後更獲得了全國第二的殊榮,在漫長的籌備期間的酸甜苦辣,才發現原來人際協調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

大學時期,發現自己想對「人」有更多的認識,加上從小對於大專生服務營隊的憧憬,因此在邁入白色巨塔之際,加入了服務性社團惠群社。一路從組員、組長、顧問,由大一基礎的帶隊技巧與美工器材之學習,到大二開始教導學弟妹,6次的出隊,經歷6個寒暑假,6種不一樣的回憶與體驗,時常往事歷歷,讓自己感動。

到了大四,推動學生會長的改選,理由相當單純,想讓校園停擺一年的學生自治重新運作,想要大聲說:「玩社團的孩子不會變壞」,也因此當選了第11屆學生會會長。在參與學生自治事務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與外校的交流、互動,更驚覺自己所處的井底世界,乃積極參與各類外校的活動,包含救國團、議事研習、大陸研習營、青輔會審議民主培訓、台灣國際馬拉松志工、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等,設法一步步擴展自己的視野,想把外面所看所學,回饋給學弟妹們分享。

吳俊諺認為,醫學教育是有傳承性,在這教育環境中,若說想要改變、加入或刪除掉什麼,也非簡簡單單地從書本、課堂、教授所能夠決定,而是必須在這大環境的良善價值、正向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所做改變。甚且,醫學院的學生可能過於「自律」的個體主義,而忽略積極「利他」的公民精神,必須持續培養對社會的關心,相信他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身分都是可以有所貢獻。

畢竟,從事醫學不止於7年的醫學系,而是一輩子的持續學習,醫學的知識、能力的養成很重要,期許吳俊諺有俠骨仁心的的風範,未來成為杏林春滿的好大夫。
達人語錄 對未來職場工作的看法:有熱忱才能自我學習與突破,歷經考驗才能精采演出。 給上一代的一句話:如果我們彼此在乎,那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採訪後記:吳俊諺能積極審視自己,作為他人的模範。

[http://www.nyc.gov.tw/chinese/02_news/02_detail.php?fid=41&sid=513&NO=514&Type=&page=6]

寵物治療 另類心靈點滴

監獄犬計畫將來也可訓練出各種特殊功能犬,如本文的醫療犬,另外還有導盲犬,救護犬,緝毒犬等等。

某些場合中,人類最好的朋友─寵物,常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無形的心靈萬靈丹。這些事實已經被很多期刊、雜誌、論文等所證實:寵物可以減輕正常人或身心障礙者的高血壓疾病,甚至提高存活的意願,改善焦慮恐懼,改變人際關係的互動,產生愛屋及烏的情感和安全感。

深入「寵物治療」研究的學者,曾經對92個心臟病患者作有寵物在旁與53名沒有寵物在旁的患者作比較,結果一年之後,死亡人數比為:有寵物者只有6%,沒有寵物者高過28%(11個人),可見有寵物在旁者有延長生命的研究結果(Beck & Meyers,1996)。

南非新陳代謝科醫生歐登代耳(Odendal)進行一項測驗─人類與寵物的相處療效之運用。結果發現大腦中的五大化學物質(苯乙胺、內啡呔、泌乳激素、腦下垂體後葉和多巴胺)在與狗寵物接觸時,測驗指數都出現最大值。而值得一提的是苯乙胺與人類學習注意力的長短有連帶關係;內啡呔在人體中影響體溫感受、幸福滿足與安全感;泌乳激素與情緒管理、人際互動、人際關係並可以減重功能等結合能力有關;腦下垂體後葉這種新陳代謝荷爾蒙可以讓人對彼此產生親情交流的依附感。多巴胺可以支配人體動作能力之化學物質。因此這個重大發現將對醫學中的慢性疾病的治療法,會有更多的選擇(White, & Watson, 1983)。

其實國內例子也滿多的,寵物治療除了解決人類之孤獨寂寞,亦能使心情解放,快速提升到愉悅的境界。前一陣子,我們的總統夫人便是一例,辛苦勞累遠從美國回來,但一見到她的「愛犬HONEY」,她的疲憊似乎不見了,隨即轉為滿面笑容地迎接記者與接機人員。

寵物治療雖然有某些程度的療效,但是也有幾點要注意的:

1.物主對寵物要一見就喜歡,第一印象相當重要。
2.寵物必須做先前之健康檢查,經醫療團隊證實無任何傳染疾病方可進行治療。
3.寵物本身並沒有攻擊性行為,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4.符合物主之經濟能力,並且有治療師定時協助處理寵物一些瑣事,但是態度必須積極主動,以免物主得到反效果。

[http://bloguide.ettoday.com/celldog/textview.php?file=106736]

初談游戲治療

文/諮商心理師:李逸明


在此文中所談的遊戲治療是在眾多學派中的一支---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


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理論是由Virginia Axline小姐所創,他將心理學家Carl R. Rogers 的非指導性治療原理應用到兒童遊戲治療裡。


非指導性治療學派的心理治療不僅是一種治療方式,也是對人性的一種哲學觀---肯定作為一個人是有追求自我導向的能力與驅力。一個治療者藉著尊重、同理與接納的態度來幫助案主瞭解自己,並進而因與治療者建立的信任關係而藉此經驗獲得自信、自尊,負起自立、自主的責任。


這樣的治療主要用意在於提供案主一個經驗成長的最有利環境,而遊戲又是兒童可藉以自我表現的自然媒介。所以非指導性的遊戲治療將兩者結合,讓兒童在遊戲的世界裡,經由治療者的接納與尊重發展出自我成長的能力,進而讓有困擾的兒童,發展出能力與新方法去解決自身的困擾。這樣的理論在近年來逐漸更名成為「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也就是在拉第石心理諮商所使用的治療學派。


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者相信每個個體心中都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和渴望。這種潛能和渴望會一直不斷鞭策人們朝向成熟、獨立、自主的方向來前進。所以才能夠對兒童案主有信心而放心讓孩子在治療過程中領路,而非由治療者運用結構性的方法來引導兒童進行改變。
在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中,「適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孩子大部分社會、情緒及行為問題是來自環境的適應問題。


所以遊戲治療者要如何藉由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來幫助適應不良的兒童呢?就是讓兒童有一個有利的成長空間,所以治療者所提供的特定環境即是用真誠、溫暖、以及同理心來建立治療性關係與開發兒童內在資源,讓兒童「在最愉悅的環境下經驗到成長的滋味」。這樣的一個治療過程就是透過遊戲讓兒童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重新處理自己的經驗、學習新的技巧、整合在遊戲室中學習的新經驗,進而創造新的行為反應模式。


遊戲治療的場地在遊戲治療中可以說是很重要的,最好能夠騰出一個房間佈置成遊戲室,然而根據學者的說法認為固定布置一間遊戲室卻也不是絕對必要的。治療師只要用個手提箱將遊戲材料帶來,就可以使用任何場地來進行遊戲治療。如果有空間和經費能夠有一個屬於遊戲治療的遊戲室是最理想的,房間儘可能有隔音設備,有水槽、自來水,窗戶要用條格或簾子保護;牆壁與地板要用容易清洗的材料。遊戲室需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兒童在遊戲室裡安全自在的活動,理想大小是14-18平方公尺。


在擁有一間固定的遊戲室的條件下,遊戲治療所使用的玩具應採開架式放置,使兒童可以一目了然,自由去選擇。藉著提供玩具和媒材,有助於兒童從遊戲中探索生活經驗、發展問題解決、角色取替能力和創造力、以及學會自我控制、發展自尊、自我負責,並提供宣洩、降低恐懼、表達情緒等機會,達到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功能。


遊戲室中最好要有三大類的玩具:

  1. 真實生活玩具:像是娃娃屋、玩偶、交通工具等等
  2. 行動化、發洩攻擊的玩具:各式各樣的武器、玩具兵等,另外可以增加一些野生動物玩具像是蛇、恐龍、鯊魚等等。
  3. 創造性表達及情緒發洩的玩具:例如沙子和水,黏土、積木等等。

遊戲室為一治療場所,維持遊戲器材完整性與一致性是治療的要素之一。所以隨時保持遊戲室的原貌是十分重要的,遊戲室的維護也是治療的重點之一。


[http://blog.yam.com/hongtang12/article/8770779]

台大社服隊 海外、離島趴趴走

【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你們終於來了,我等了好久!」就是這一句話,讓台大漁村服務社的廖晨雅和林家宏,每年寒暑假,一再到離島地區,為獨居老人和需要課輔的學生提供照顧。

台大昨天舉行「社會服務隊聯合成果展」,校長李嗣涔表示,台大學生不只會讀書,今年暑假,他們學生組了37個社會服務隊,近一千位學生到各地服務。

台大海外服務社成立第二年,第一任社長是國企系四年級的賴昱蓉,她們今年暑假到馬來西亞為更生人、殘障者、自閉兒、孤兒擔任志工。

她印象最深的,是暑假結束她們要離開了,回孤兒院的巴士經過她們時,突然停下來,原來是孤兒捨不得她們走,最後還是她們陪這群孩子回孤兒院。

賴昱蓉家裡開水電行,上大學後,她認為只念書和參加娛樂性社團的話,是一種浪費,應看看社會上各種不同條件的人;雖然她除念書外,還要兼家教賺取學費,但她仍花很多時間擔任各種志工,有時確實精疲力竭,但她認為這是學習的好機會,又可訓練做時間管理。

台大漁村服務社每年寒假都去小金門出隊,暑假則去澎湖七美,廖晨雅說,小金門年輕人都出外工作,所以很多獨居的阿公阿嬤,都很期待她們每年一次的造訪,一位阿公每次都說「我等你們好久」,一位阿嬤更說,自己再活也沒多久,但還是希望她們每年都能去她家看看。

廖晨雅取笑林家宏是「每次惜別會上哭最慘的人」,林家宏說,七美國中有學生為了想接受他們的暑假課輔,放棄到台灣參加童軍大露營的機會,他覺得這些孩子好懂事。
他們都說,只要去過一次,就會愛上這些地方,想要每年都回去服務。

[http://gysd.nyc.gov.tw/serviceweb/news_info.aspgid=2037&gck=461200528&nid=1912&nck=790514916]

參與度低 服務性社團漸沒落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吳依芃/台北報導】 在過去10年,服務性社團一直都是所有社團中的大餅區塊,然而近年來因為大學生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服務性社團的招生越來越困難,在淡江大學裡,過去曾經風光一時的熱門社團,像是慈幼、炬光等也都因招生不易而面臨倒社。

曾經是在課外組負責社團活動的工讀生,目前已畢業的淡江校友林葡堅表示,現在學生比較會選擇有經濟價值的課外活動,像是打工、實習等,或參加能培養技藝、興趣的社團,如熱舞社、吉他社、攝影社等等,以至於學生們對服務性社團這種累人又可能沒有回報的活動,參與度越來越低。

林葡堅還表示,這種情況並不止出現在淡江,幾乎每個學校都一樣,服務性社團的招生的確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對此,淡江大學課外活動組負責服務性社團的江夙冠小姐也說,現在學生「利他」的觀念的確較過去薄弱,不過也可能跟「社會高學歷化」有關,許多學生升上三年級後就開始擔心未來出入而報名補習班,因此像這類需要花大量時間跟力氣去經營的社團,參與度自然降低。

不過淡江大學的服務性社團一向都表現優異,像是過去的樸毅工作團、輔義工作團在各校間都有不錯的名聲,淡江炬光社還曾經是全國性的績優社團,慈幼社最風光的時候也曾有將近百名社員。

然而這幾年來,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大社團都因為招生不易而逐漸沒落,甚至面臨倒社命運,雖然目前淡江仍有不少服務性社團維持著,但比起過去的風光,不少社團幹部都感嘆的表示,現在要回到以前那樣實在很難。一位不願具名的社團幹部就說:「我們這種需要辦活動的社團需要的人力很大,如果人少了自然活動就辦不起來,久了社團沒有新活動,很多社員就這樣流失掉了。」

在這些為數眾多的社團當中,比較幸運的應該算是淡江樸毅工作社。淡江樸毅工作社在94年間因為招生人數問題而向學校申請解散社團,雖然最後還是靠著學校的補助跟校友學長姐的幫忙免於倒社命運,但卻也難再恢復盛況。不過目前淡江僕毅志工社(在94學年重新改名)還是很努力的設法在一片「不景氣」當中經營。江夙冠說:「這些社員跟幹部都很上進、很努力,他們平常會為創世基金會募集發票,這個月底還要到樂生療養院去幫忙,其實他們也默默做了很多事情。」

最後江夙冠也說,其實「服務」這種事情並不只有服務性社團可以做,其他社團也能同樣能為社會大眾服務。目前他們在推行的「一社團一服務」就是希望不只是服務性社團,任何社團都能拿出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她強調:「我們現在在努力推行服務就是學習這樣的觀念,就是希望同學能從服務他人的機會中,自己也學到寶貴的經驗和人生價值。」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06456]

速寫證照建制化下的知識產業:助人工作者的政經階級

東吳社工系 王 行

傅柯說:「那裡有區分,那裡有權力!」台灣助人專業中的兩大領域:諮商心理與社會工作近年來的證照建制化過程,不只是帶給實務界極大的變化,並且也影響著其它領域(婚姻家庭、藝術治療)蠢蠢欲動地朝證照建制化發展,而更重要的是促使專業領域中學術集團的勢力高漲,透過學位、證照與評鑑不斷地增生「知識權力」,而漸漸地完全掌握了實務工作者的生產工具。

一 、知識產業的資本家-學術集團

當「知識」成為產業,而能夠在資本市場上(不只是經濟資本,也包括了文化資本)賺得利潤時(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是權力的增值),就需要思考:誰擁有知識的生產權力?誰擁有知識的生產機制?誰擁有知識產品的通路?答案是:學術集團,你能不同意嗎?在現代性科學迷思當中,只要是與學術沾上邊的就具有「接近真理」的文化想像,因此由學術集團所生產出的知識產品,自然地取得了社會性認可的真理條件,使得學術集團擁有了生產知識的合法權力,並且可以用「生產線」的方式制造出規格化的知識產品(研究、教學、訓練、督導),進一步的以實務工作者做為知識產品的通路,將產品推入資本市場。學術集團是以學分、學制、學位來做為第一線的品管,再以在職訓練、督導關係與評鑑制度做為第二線的品管,每一次的品質管理就再度增生了學術集團的知識權力,因此也再度剝削了實務工作者(或學生這種準實務工作者)的知識權力。實務工作者要使用「知識」做為改變人的工具,必須向學術集團靠攏,才能取得合法的知識以確保其專業的社會形象,而「證照」及為學術集團掌握通路的方法:只有透過我的篩選才能使用合法的知識來幫助人。因此學術集團爭相立法促成自己的知識能夠「證照化」,以確保有更多的實務工作者願意向其靠攏,並且成為其「通路」代銷其產品。倘若由學術集團所生產的知識產品,在資本市場上甚受歡迎,擁有廣大消費者的支持,那麼做為通路的實務工作者也賺得了其專業地位與生活條件。但是如果由學術集團所生產的知識產品,在資本市場上反應冷淡,不能符合消費者的需要,那麼實務工作者可否拒絕成為學術集團的通路?答案是:不行!因為學術集團以兩種方式掌控著實務工作者:一是「專業神話」:雖然市場反應不佳,但是我們是很專業的!二是「證照的建制化」:如果你不成為我的通路,你就喪失了合法的執業資格。所以實務工作者不斷地以其時間、精力、金錢,甚至尊嚴做為通貨向學術集團購買知識產品(或是滯消的知識產品),換取其執業的合法性,生產工具的使用權。因此學術集團不但將實務工作者當成其下線的產品通路,為其擴展知識產品的市場佔有性,並且還將實務工作者當成消費者,以建制化的方法強迫實務工作者購買其知識產品;因此實務工作者不只是無法掌握生產工具的勞動者,也是被迫的消費者!

二、 知識商品的旗艦店-專業學會(協會、公會)

社工、諮商兩大領域的專業團體成為知識商品的陳列櫥窗,學術集團不但在學院中控制著學分、課程與學位,並且也透過專業團體的經營,將其知識商品推廣到實務界,並且以各種不同的行銷策略,吸引實務工作者消費,並且在「證照」的大傘之下以建制化的方式,利用「繼續教育」的名義強行實務工作者成為消費者。無論社工或是諮商領域,在立法通過之後,主導立法的專業團體立刻以「協助」實務工作者通過考試的姿態,開設各種「補習式」的專業研修課程,更可以看出這些學術集團是如何透過專業團體再度的宰制實務工作者的專業主體性。

三 、專業勞動的人力派遣業-民間社會福利機構

證照建制化的過程,也連帶著牽動台灣一些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近年來政府「官辦民營」的福利產業化政策衝擊著民間社服機構的主體性發展,被政府委託的大小方案拉著跑!機構內的社工忙著寫方案計畫、執行方案、核消方案,機構的志工也成為方案執行的代工,甚至方案執行成果上的花瓶!當兩大領域的學術集團以專業證照做為推展知識商品的建制手段後,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再度的面臨新的變遷,機構內的社工人員必須伴演人力派遣的角色,被要求將委託方案中的個案「仲介」給具有證照的諮商心理師或社工師,以便進行更深度心理諮商或治療。而機構本身亦被評鑑制度或方案委託中的合約要求需要聘任具有證照的工作人員。

四 、小資產階級的勞動者-證照化的專業OO師

當知識產業的資本家,以「專業」做為精英的帽子、以「證照」做為秀異的象徵,吸引了不少專業工作者投入「建制化」的程序(修滿學分、考取證照、執業登記、參與繼續教育),若是沒有階級權力的反思動作,很可能毫無覺察地將自己的生產工具拱手讓給資本家,配合演出一場以專業主體性交換一張證照的「現代性浮士德」戲碼(當然亦有一些專業工作者策略性的用證照換取更多的主自主權)。帶上「OO師」帽子的專業工作者成為一種知識產業下的小資產階級,如同布赫迪厄所指稱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屬性:「小資產階級都想往上層爬,但其內部卻是分裂的。」(孫智綺譯 p.77)由於向「建制化」靠攏,因此在知識上小資產階級是欠缺自主行性的,須要遵守資本家制定的市場遊戲規範。小資產階級也是力爭上游的,有些人把專業生命投資在獲得資本家生產的知識商品上,希望不落人後的保持其精英與秀異的位置;也有些人汲汲營營的消耗自己的有限資源,為保持其象徵地位而奮戰,希望獲得「社會」的認同,視其為「專業工作者」而能夠在經濟資本市場上生存。

五、 專業主義下的代工-沒有證照的助人工作者

雖然在以經濟活動為主的資本市場,並不會受制於社工與諮商的證照建制化,套句老鄧的話:「馬照跑,舞照跳!」一般的社會大眾並不會因為「證照」而左右其求助行為,由知識集團生產出的助人知識商品並不能打入人民的消費生活,這是有目共睹的現象,所以無論有照無照在經濟市場上其實消費人口皆相當有限。因此國家的福利、醫療與教育體系即成為知識產業希望能打入的主要經濟市場。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政府總有一大堆的難題不知如何處理,學術集團即帶上「知識」的光環進場,自許其生產的知識商品能替政府擺平許多問題。「國家買單」是知識產業的市場邏輯,愈與政府組織與國家機器接近的體系,愈是知識產業的資本家眼中的消費市場,而「專業建制化」就是進入市場的通關卡。以政府為主的消費市場,轉眼間充滿了有證照的助人工作者,替政府解決難題(或稱擦屁股)。沒有證照的助人工作者(當然也包含了志工、實習生)就在已被建制化的生態中被矮化,很難取得有利的位置受到政府這位大買家的青睞,最後只好成為小資產階級者的勞力代工,替有照的工作者承擔著邊緣性的工作,或是不願意承接的工作。

六、 助人知識產業化下的無產階級-生活遇到困難的普羅階層

忙著生產知識的資本家,其商品並不一定是靠「能」解決生活問題(身心與社會的)為賣點,而是靠定義「什麼是問題」來取得其解決問題的「合理」地位。「能」解決問題,與「誰」有解決問題的合理地位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普羅生活中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被學者專家認為是「製造」問題(例如:扶乩);但是學者專家的「合理」方法,卻經常的不能有效的解決普羅的現實生活問題。靠著專業建制化的過程,學術集團、專業證照工作者與國家機器三者成為進入普羅生活領域的「特洛伊的木馬」,由國家向普羅宣導「什麼是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種種福利措施甚至控制手段,將普羅的生活難題收編到專業體制中,而由學術集團所生產的知識商品,透過專業證照工作者的操作,殖入普羅的生活,因此普羅階層開始對自己從生活經驗中所生產的知識與能力懷疑,認為自己需要靠專家才能解決問題,將自己解決問題的主體性知識拋置,而成為知識產業下的無產階級,被資本家與小資產階級的知識產業異化為「案主」。

參考文獻(2002)孫智綺譯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台北:麥田

[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6/01/post_62.html]

自由軟體與資訊公民教育的結合:「自由軟體推廣教育整合計畫」初探

社區大學、學術機構、NPO(非營利組織)/草根性民間社團

社區大學為台灣近年來教育改革運動的一環,以「知識解放」、促進「公民社會」為基本訴求,在定位上則以從草根、民間發展出來的成人高等教育為定位。社區大學的課程內容多元,每一所社大每學期都有開設近百門課程以及數千人次的學習人口,而每一所社區大學也都試圖在校內各課程、學程上,尋求一個符合公共性、社區、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主軸,因此與社會其他的單位進行資源整合或是合作聯盟,是一個常常被採行的方案。

而社區大學與學術機構、民間社團做為合作對象則為非常合適的策略,社區大學需要發展議題,需要借重學術單位在資源上的優勢,而社區大學的優勢則在於,社區大學每一季都有不少的學員課程,並且提供許多社區服務、民眾終身學習的管道與實踐場域,這部分則是學術機構平常不容易碰到的部分。而學術機構優渥的研究資源則是社區大學望塵莫及的部分,但若學術機構能夠與社區大學合作,參與社會議題、服務社區民眾,對於知名度的提升以及研究主題的實踐有相當的幫助,讓國家資源也可以真正地下放給民眾。而草根性民間社團與社大的基本調性相符則無庸贅言,並且社區大學、學術機構、草根性民間社團的發展主旨皆為公共性、非營利的目標,因此在結合策略上有選擇性的親近與機會。

成人終身學習中「資訊教育」的新出路:自由軟體與網際網路

台灣的資訊教育要往那個方向?如何擺脫商業軟體獨大甚至壟斷的情況?出自民間草根力量的自由軟體或許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出路與可能性。自由軟體運動為1970年代開始從美國開始的,來自民間、草根的社會運動,在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之後,開始在全球形成跨國性串連,更在90年代後期因為Linux的成功,使得自由軟體這股從下而上的力量,形成商業軟體不可輕忽的頭號對手。

台灣自從1990年代初,從學院裡開始有本土的自由軟體計畫與社群集結,在2001開始成立組織,並且開始有計畫性的推廣。而同為自草根興起的社區大學運動,在資訊教育的部分,很自然地與自由軟體運動在理念上有一定的共鳴與結合,在同樣的時空脈絡下,雙方同時各自並進地推動自由軟體教育訓練的工作。

從2001年開始,由資訊界民間或半官方資訊研究機構開始(例如台北市電腦公會、資策會),遊說中央政府開始注意自由軟體的發展,並且由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教育部從去年開始資助自由軟體計畫。但是除了教育部開始注意教育訓練(例如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以外,其餘的計畫則有點陷入「產業發展」的緊箍之中,「如何為台灣自由軟體運動尋找出路?」,擺脫「產業政策發展」的經濟發展幽靈?實質的推動工作上要如何進行?這變成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界裡面問了好幾年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社區大學的幾年來的經驗中看到一些新方向的啟發與可能性。

社區大學的實踐經驗:「先地方而後中央,地方與中央的相互支援」

社區大學最早雖由民間發聲,但最早倡議此想法的是地方政府縣市首長(當時新竹市先表態,後來台北市跟進才搶了第一),並且後來才陸續在各地開花結果(各地方政府開始零星地設立社區大學)。

中央首先也是採取觀望的態度,例如由中央所提供的教育部補助款也是在2001年才開始,而這已經是從1998年第一所社區大學成立,並舉辦過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後,全台已經有30-40所社區大學時中央才開始展開的動作。但是這樣的動作雖說是回應地方的需要,但是某種程度上也使得各地方政府開始更積極地正視社區大學,地方發動、中央跟進,地方又再度加溫,讓社區大學快速膨脹到目前70幾所的局面。

在這幾年社區大學的實踐經驗裡,最成功的機制莫過於中央與地方成功的互補(全促會與各地方社大)。在社區大學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在中央部會的會議裡,地方社大往往成為中央單位(全促會)挺起腰桿說話的支撐來源,並且因為各地社大有一定的實力與基礎,因此全促會也不敢偏廢地方社大的意見,並且適時地回應地方社區大學的需要(例如過去許多地方社區大學發生經營危機時,全促會往往會適時地伸出援手,趕赴該地與地方政府協調)。而這樣相互支援的系統成為社區大學可以快速回應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機制。 另外,在各地方分設辦公室,並且利用網際網路(mailing list)建立[twcu],一個大型(400-500人)的訊息溝通管道,也是「中央與地方協調機制」的重要基礎。

社大與自由軟體運動合作的可能性:建立常態性的區域性自由軟體資源整合會議(自由軟體工作坊)

目前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困境在於,一般民眾(End User)的參與程度很低,各地社群組織化的程度不高,因此縱使在國家有興趣推動自由軟體的優勢情況下,也往往只是在「發言位置」上尋求制高點(如參加「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的會議、參與立法委員公聽會),相較於其他部門的競爭(例如商業界對於產業化的要求),往往會有受到牽制的情況。因此如何可以在台灣各地推動較有組織化的自由軟體運動,並且擴大參與,讓自由軟體成為大部分民眾真正會有興趣參與,瞭解其精神,並且成為日常資訊工具使用的一項選擇,這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自由軟體運動或許不用像社區大學運動一樣重複同樣的進展模式,但是或許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台灣自由軟體運動從1991年開始,事實上在各地方也都或多或少有些許自由軟體社群的基礎(例如幾所以理工見長的大學學生),但是較缺乏的是從地方或區域性的橫向串連或是有組織性的整合。而社區大學,同為從民間發起的教育改革運動,與自由軟體運動在屬性上有一定的可謀合度與選擇性的親近感,並且社區大學的分佈也夠廣,如果在合作初期,在部分範圍的區域內 選擇有興趣發展自由軟體的社區大學做為地區性經營據點,或許是一個可行的策略,例如「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在各地有自由軟體課程開設,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自由軟體社群的傳統,以社區大學以及鄰近的學術機構做為據點(例如社大可以支援開課或社群聚會場所),定期召開區域性的資源整合會議,開始系統性的組織化各地方的自由軟體社群。

合作開設「校園自由軟體課程」與「種籽師資培訓」

目前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OSSACC)由軟體自由協會所承辦,目標在校園推廣自由軟體,並且培訓校園自由軟體的種籽師資。目前選定全國八個縣市合作對象(台北縣教網中心、宜蘭縣教網中心、新竹縣教網中心、台中縣教網中心、嘉義縣教網中心、台南市教網中心、台南縣教網中心、高雄市教網中心),試圖在全國以佈點的方式,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合作推動自由軟體課程。

目前OSSACC是與全國地方政府的教育網路中心合作,因為教育網路中心多為地方資訊課程教師研習單位,因此OSSACC希望藉由這樣的方法可以先培訓負責地方資訊教育的教師(例如該中心負責教師)成為種籽教師,進而影響中小學資訊課程教師。 事實上社區大學也可以做為地方自由軟體資訊教師的培養場所,理由是現在各地方的社區大學多半具有核發中小學資料教師研習時數的能力,因為九年一貫的政策實施,很多中小學教師都會到社區大學進修課程,做為其研發課程教案的資料來源。另外許多縣市的社區大學與地方政府關係良好,因此部分社區大學也有能力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合作,專門做為自由軟體課程開設的教學中心。

在合作對象的屬性分析上,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合作的優點在於,其具有官方身份,因此對於其轄下的中小學教師較有約束力,可以用公文的方式要求對方參與課程。但是缺點是可能某些地方縣市的教育網路中心研發能力或是參與、瞭解自由軟體的能力較為不足,或是意願不高,因此這會是與教育網路中心合作的缺點。反之,社區大學的優缺點正好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相反,資源會較缺乏,並且必須透過與地方政府協調,才能具有發文要求中小學教師參與課程的可能性,但是社區大學的靈活性較高,可以整合協調地方的教學資源(不會被限定在公務體系或是地方資訊教育的資源之中),也可以透過與地方教育網路中心或地方政府教育局之間的協調,開設具有資訊教師研習認證時數的課程。社區大學還有一個特性是分佈範圍較廣,深入社區,因此會是一個不錯的社區經營點。另外社區大學多為第一線面對民眾的機構,因此可以得到許多End User的使用回應,對於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推廣會是一個不錯的實踐場域。

而OSSACC如果與社大課程接軌,比較可能發生的問題在於:


  1. 課程的期程時數:社區大學的課程開設是學期學分制,一學期多為18週的課程,,這與一般短期的進修課程較為不同。如果以三學分課程為例,每週上一次三小時課程,則為54小時的研習時數。另外社大課程較強調公共性,因此也可以搭配學校社團進行,或是相關的公共參與活動(例如公共論壇、公共活動)。
  2. 學習對象的問題:社區大學的對象為一般民眾,OSSACC則專門針對中小學教師。當然社大也可以開設針對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課程,但是如果針對特定族群的招生,有時候在招生效果上難免會比較差一些,並且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是強迫參加)。

OSSACC與社大合作策略的思考:

  1. 從地方教育網路中心下手,培訓中小學教師,在時效上可能會比較快,但是在成果上有時候會有如何誘發主動學習興趣與意願的問題。社大民眾多半不具備中小學教師身份(有些民眾甚至不是知識份子),但是有充分學習意願與熱忱。這兩者如果有可能進一步整合,會是不錯的作法。
  2. 目前台灣推廣自由軟體的問題是:太少的End User參與以及各地方沒有學習或是諮詢據點,事實上社大會是一個不錯的可考慮對象。理由是社大分佈在社區之中,並且有教學、行政系統,只要有些許的資源挹注以及計畫性的培養,並且結合各地的自由軟體社群例如台南Linux使用者社群(TnLug,Tainan Linux User Group),社區大學很有機會成為地方社區型的自由軟體諮詢教育中心。

整合前後端、中央與地方的思考策略

假如前述藉由整合中小學自由軟體教育推廣,釋放中小學電腦教室的資源,以社區大學做為各地社群集結的平台,將各地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社區大學資訊教育」以及「自由軟體社群」做社區性的、公共性的整合,配合研究單位作系統後勤支援,則將會是一個從前端(使用者:社大學員、國中小學生、一般民眾、社群)到後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人員、社群開發人員)配套整合的方案。由各地的社區大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做為前端介面,並搭配研究單位的後端研發(如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DRBL團隊、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自由軟體鑄造廠」團隊),配合軟體自由協會以及社群原來全台各地的在地脈絡,相信可以織連出一片包含後端(研發)、前端(推廣)以及中央與地方的推廣網絡。


[http://fsoss.fcu.org.tw/2004/01-TWFS.html]

經濟弱勢兒童的教育問題

照例先看以下兩則新聞報導:

一、經濟弱勢兒童 學習發展差距更大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1/51/8ars.html

現代社會不只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更發現,社會上經濟弱勢的兒童不只貧窮狀況逐年嚴重之外,學習發展落後的比例也遠高於都會區兒童的七倍,台灣貧童未來的處境,令人擔憂。

五歲大的小女生如如,從小就沒有父母,由外婆扶養長大,小如如身心發展嚴重落後同齡的小孩,表達能力不好,容易分心,貧窮而且弱勢,外婆擔心如如的未來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靠種菜和賣菜為生的外婆,今年已經68歲了,外婆感慨的說,如果老天爺讓她活久一點,如如的幸福就可以久一些。像如如這樣經濟弱勢,再加上學習發展落後的孩子,占了家扶基金會扶助貧童中的36.8%,遠遠高於都會區的兒童。

學者表示,依照國外經驗來看,在孩子六歲以前,愈早介入幫助發展落後的孩童,成效愈大,政府應該進行大規模的篩檢,找出偏遠地區或鄉下,發展遲緩的貧童,主動出擊給予協助。
早點發現早期介入,這些孩子的未來,可以減少更多教育、社會成本的支出,未來的路,他們也可以走的更平順。

--------------------------------------------------------------------------------
二、我家有1個狗和1個車?家扶:隔代教養讓貧童出現學習落差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1/17/89wg.html

「我家有3個人、1個狗和1個車!」今年5歲的阿芳在隔代教養的家庭裡成長,因年邁的阿嬤無法教導正確用法,使她在語言表達上較為落後!家扶基金會也發現,超過3成6的經濟弱勢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發展遲緩問題,比北高兒童的5.2%,要高出7倍,而年紀愈大,發展遲緩比例愈高,造成更嚴重的學習落差。

家扶基金會今(21)日公布「台灣貧窮兒童學習發展調查報告」,社工處主任周慧香指出,調查對象為3到6歲的家扶扶助兒童,母體共2559人,有效樣本為307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5.7%,對照組是由北高二市分區衛生所提供80到86年間曾接受過預防注射的6歲前兒童名單,採隨機抽樣,有效問卷共計650份。

周慧香指出,調查結果發現,僅25.7%的經濟弱勢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是正常的,另有37.5%必須要定期追蹤,而有36.8%是呈現遲緩的狀態,和北高兒童的5.2%相比,相差的7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若從調查數據來看,有超過7成的經濟弱勢兒童呈現落後狀況。

周慧香進一步提到,在社會人格發展部分,表現正常的經濟弱勢兒童不到半數,為49.5%,而需要追蹤與遲緩的合計為50.5%,較北高兒童的19.7%要高出2.5倍左右。她說,社會人格發展較遲緩的兒童在獨立性以及和人際關係的互動能力都較差,例如較無法遵守團體的遊戲規則,無法和其他同學相處。

另在知覺與認知的發展方面,周慧香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17.6%的經濟弱勢兒童出現遲緩的情況,較北高兒童的3.1%,還要多出5倍;而相較於北高孩子有超過8成知覺與認知發展正常,經濟弱勢孩子卻不到5成,僅49.8%。

她舉例說,5歲的小如雖然能從1數到10,但請她拿5枝筆放在桌上時,卻抓了一把筆放到桌上,顯示會數數不代表真正了解5所代表數量的意義。另在粗動作(只要有別人做孩子就會學著做並模仿)與細動作(受練習影響,需要動作分解及注意事項的提醒)等2項與北高兒童的相差不大。

周慧香分析,由五項發展指標看來,經濟弱勢兒童總體表現明顯落後於北高兒童表現,而從不同年齡與發展量表整體表現的交叉分析,發現家扶3到4歲兒童發展正常比例較高,隨著年齡增長至4到5歲及5到6歲時發展落後狀況愈來愈高。

若沒有及早介入,家扶兒童的發展會隨著年齡而出現越顯落後的現象,因此,如要幫助經濟弱勢兒童的發展,必須要及早投入,才能讓他們進入學校後,能夠正常學習。

--------------------------------------------------------------------------------

台長認為:

台灣經濟不佳,貧富差距越來越拉大,離婚率居高不下,失親、依親、單親家庭漸多,一直是社會貧窮問題擴張的主因。而教育政策的多變,教改無法拉回正軌,使得學習多元化的美意,讓經濟弱勢家庭無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礎。

雖然台灣社會救助體系與公益機構日益增多,多數企業也加入扶助貧困的公益活動,如捐書下鄉、義演、說故事小老師、課輔教學志工等推動,間接的彌補社會救助在法律上觸及的不足。但是,不改善貧窮或是減少貧窮的家庭產生,就無法提升國家未來的教育競爭力。

所謂知識就是力量,貧窮學童要脫離貧窮,最好的方法就是獲得良好的教育,在日後為國家提供專業所長,讓自己得以立足於社會,使自己脫離貧窮。不過,要一個貧窮家庭付出相當的金錢,來培養一位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況且從新聞中可知,因為貧窮或是隔代教養產生的學習不佳,造成了「獨立性以及和人際關係的互動能力都較差,例如較無法遵守團體的遊戲規則,無法和其他同學相處」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孩童日漸成長後,將來更直接面對社會環境壓力下,造成有適應不良,有背離人群、逃避、自卑感等問題,若沒有經過適當的導正或輔導,若遭受不良勢力所引誘,誤入歧途。將來對社會秩序與治安,帶來潛在的威脅因素。

不過,在政治環境及媒體亂象的覆蓋下,關切社會問題的聲音沒有更多的管道,來凸顯出人民所關心的公共議題,在被泛政治化的擠壓下,社會救助議題已經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社會犯罪事件。

也許個人無法有多大力量來改革,但拜網路媒體發達所賜,各種個人網站與部落格平台,可以提供類似更多的發聲管道,讓熱心者藉此了解更多的社會議題,並透過無遠弗屆來凝聚共識。關心社會、維護我們周遭和諧的生活,現在對我們來說,都可以是舉手之勞。

[http://bloguide.ettoday.com/cv98/textview.php?file=43485]

辦冬令營 兼維修電器

【2008/02/05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台科大社會服務團的40多位成員,利用寒假前往宜蘭縣大同鄉寒溪國小服務,除為寒溪國小的學生舉辦育樂活動營隊,更發揮所學為當地民眾免費維修電器。

社會服務團的副團長黃榮賢說,社團有3大服務領域,包括文康、維修和親善,社團成員包括電子、電機及企管系的學生,大一到大三都有。

黃榮賢說,該社團都利用寒暑假到山地服務,一方面替小朋友辦冬令營,教他們功課,也有部分成員利用平時上課所學,帶著工具、零件耗材等,到部落替有需要的家戶維修電器。

今年寒假社會服務團日前到宜蘭縣大同鄉寒溪國小服務,每天到不同的部落修電器。黃榮賢表示,維修的物件從吹風機、電風扇、手提音響、熱水器到電視都有,但電視因為比較複雜,維修難度較高。

至於替小朋友舉辦的育樂營,也教小朋友功課,成員會與校方討論課程內容,並在活動中宣導衛教、環保等觀念,並加入當地的原住民文化;此外,還有親善家訪活動,成員藉以體驗原住民文化、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

已參加過5次的黃榮賢說,他們通常會選擇物資較缺乏的地區,帶著募集的運動器材、醬油等物資前往,透過服務除學到人際互動,看到台灣還有不少生活貧困的人,更讓他珍惜自己所有。
社服團社長黃翊傑說,當初加入社服團是抱著可以玩樂的心態,加入後發現自己可以幫助山地居民和小朋友,同時得到不少經驗,更了解原住民文化,都讓生活更豐富。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09937]

成大志工生 樂見「重量級來賓」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陳亭妤/台南報導】 學生當志工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遇見「重量級來賓」!目前在成大博物館「世代傳動:成大古早手動機構模型展」擔任志工的機械系四年級學生陳品嘉、吳政軒就有這樣的經驗。

陳品嘉當志工第一天,就遇到回母校訪問的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由他負責解說。陳品嘉回想,當天雖然與鄭崇華互動不多,大半時間都是他講、鄭崇華點頭,「雖然當天很熱,鄭崇華一直用手帕擦汗,但是我卻是緊張得滿身大汗。」

事後他想起,這個難得的經驗應留下一張照片紀念,找到當天幫鄭崇華拍照的台達電企業形象部人員,幾天後就收到快遞包裹,有台達電的簡介及當天所有活動的照片。收到來自台達電的禮物,讓陳品嘉受寵若驚,他笑說:「這大概就是大企業的作風吧!」

志工吳政軒則說,他曾幫一位重量級的教授解說,開始他不知對方身分,只覺得對方很像老師,旁邊帶著兩名學生,手放在背後,靜靜聽他解說,有時點頭、有時又面無表情。

吳政軒說,待他解說完,老師身旁兩人才告訴他:「老師是成大機械畢業的系友、航太系的退休教授,也是博物館館長顏鴻森教授求學時期的老師。」吳政軒恍然大悟,開玩笑說:「怪不得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口試一樣。」

照片:陳品嘉提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09073]

課輔小原民 大仁科大組隊上山


【2008/02/25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開學了,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與大仁科技大學這學期號召了40多位大學志工上山,為山地部落孩子免費課輔,大學生志工得摸黑上山、犧牲假期,老師鼓勵他們:「你不會知道現在的付出,對孩子的未來有多大的影響。」


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自95年10月推動部落課輔力,號召大專學生上山當志工,1年來已有96名大學生投入,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理事長梁明輝說,「並不是大學生上山,就能讓部落孩子的功課突飛猛進,重要的是陪伴與關懷」。


曾經參與課輔的大仁科大社工系二年級梁誠說,山區不少家庭不是單親就是隔代教養,「有的部落雖然沒有補習班及百貨公司,卻有網咖」,沒有課輔的時候,小朋友只好在村落裡閒晃,不然就泡在網咖,上了課輔班後,許多小朋友都很期待大哥哥、大姊姊到來。


在瑪家鄉玉泉部落及三地門鄉馬兒部落,就要求「課輔時間多一點」,因為當地的家長說,「自從大學生來了之後,小朋友功課進步不少,字也變漂亮了」,讓家長真安心不少,在家長要求下,這學期起,課輔可望從一周兩天,增為一周四天,為山區的孩子們「好好充電」。


大仁科技大學今天開學,昨天志工們已提前返校,準備要到山地部落的課輔課程,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鄭添榮,連續兩學期都加入志工行列,他說,只有下鄉付出,才能體會助人最樂。社工系主任童小珠也說,「在這裡,是不分族群的」。


梁明輝說,近年包括屏東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社工系的學生都積極推動部落課輔,協會只提供保險、油資協助,其餘都由學生自行籌措,但是學生還是一批一批地來,讓部落居民與小朋友們都很感動。


大學時,就曾參加山地服務的大仁科大社工系老師傅瓊儀,就以親身的經歷說「年輕時的付出,不止會影響部落孩子,也會深深影響自己」。


記者翁禎霞/攝影


借錢讀大學? 拉近公私學費!

【2008/02/19 聯合報╱張瑞雄/東華大學副校長(花縣壽豐)】 大學即將開學,很多家庭可能面臨要湊錢繳子女學雜費的問題,有很多人可能需要辦就學貸款。目前申請貸款戶數與總核貸金額已創歷史新高,學生逾期未繳的呆帳也持續飆高。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念書付學雜費雖然理所當然,但是否值得?

高等教育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機制,因此對於經濟上需要幫助的同學,國家及教育單位都應該給予實質的協助,以免剝奪其公平競爭的權利。這不僅是最基本的社會正義,同時也可以避免努力向上的人才被環境埋沒。因此教育部有「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另外更廣泛的實施就學貸款,讓人民不會因繳不起學費而上不起大學。

實施就學貸款制度,以保證貧困大學生不因學費問題而輟學,無疑是一個「政治正確」的決定。唯申請助學貸款人數不斷增加,對每個申貸學生從高中開始至研究所碩士畢業,可以享受九年的免利息,加上服完兵役兩年及就業後一年才開始還款,前後政府必須補貼十二年利息;加以就學貸款並不需要擔保品,不少人就是賴著不還,個人信用受損,造成銀行的呆帳,因此銀行必須調高利率,全體貸款人負擔加重,政府財政的補貼也相對增加,等於多輸。

更嚴重的是這種補貼讓原來很多不適合念大學的也能進入大學就讀,讓很多原來要倒的學店也得以苟延殘喘,真正受害的其實是那為數眾多的學生,因助學計畫補助畢竟無法彌補其學費和生活費以及機會成本的支出,就學貸款造成其畢業即負債,且以其大學的學歷可能高不成低不就,想做的卻因競爭者眾多而無法如願,終身受苦受害。

當這些學生從這些學店畢業以後,背了四十萬以上的債務,卻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工作,其心情的鬱悶可想而知。如果當初其能在高中或高職畢業後習得一技之長,四年的時間足夠讓其技術更加成熟,就學貸款的錢如能用來補助其開店或創業,這樣是否整體的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的使用能對個人和國家都更加好。

因此是否要借錢來念大學實在值得三思。大學畢竟不是慈善事業,大學教育也脫離不了市場的規則,所以只要是「一分錢一分貨」的教育品質,當然可以貸款來念書。但問題是國內的高等教育市場是扭曲的,台大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品質雖不一定最好但也八九不離十,但台大的學雜費卻比所有的私立大學便宜,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教育部要想辦法拉近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學雜費,這樣一來教育部也不用給國立大學那麼多錢,剩下來的錢可以來補助需要的學生;二來私立大學也才會有競爭力,才有可能招到好學生,才能有真正蓬勃發展和機會均等的高等教育,貸款念大學才不會白費。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11311]

私立大學課輔 拉學生一把

【2008/02/20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18分效應」已危及新設私校存活,紛紛展開自救,如透過就業學程、產業大師授課,標榜「畢業即就業」招攬學生,還利用課後輔導、老師免費補習,幫助有心考研究所的學生上榜。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教務長林金朝指出,該校針對不同學生需求,量身訂作輔導策略,如許多學生數理或英文底子差,各系會安排老師課後輔導;想考研究所的大三學生,升大四暑假,各系會指派老師成立讀書小組,加強學科,指導撰寫研究計畫、書面資料等推甄技巧。

林金朝說,新設私校的學生,就業的需求比考研究所殷切,稻江特別重視培養就業能力,申請勞委會、職訓局補助,已開辦商情與民調、坐月子藥膳等7種學程,學生至少要修滿6門課程、10幾個學分及現場實習,才拿到學程證明,希望學生畢業即就業,不必再職訓。

至於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說,該校增聘物流、行銷等不同產業的專業經理人到校授課。
佛光大學教務長黃定鼎感嘆,在M型社會下,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學習更加弱勢,後段學生除了錄取分數低,不喜歡讀書,家境往往也很差,下課後常要打工賺錢。大考只考18分,不是大學的錯,而是中小學教育出了問題,應更照顧後段學生。

黃定鼎說,很多名校畢業的新進教授,剛開始挫折感都很大,因為學生都聽不懂,他告訴教授,應設身處地替這些弱勢生著想,教符合他們程度的教材,一步步來,上課聽不懂,學生挫折感更大,容易放棄,永遠停留在社會底層,教授要多拉學生一把。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11518]

縮短城鄉差距 英數達人競賽 助弱勢學童拓視野

【2008.02.25中國時報/喬慧玲/台北報導】幫媽媽跑腿到便利超商買東西,也有助提升兒童的計算能力?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城鄉差距的現象愈趨嚴重,除學童成長背景、家庭教育、社區風氣外,生活經驗也是關鍵因素,都會兒童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看在鄉下孩童眼中卻很新奇,長期下來,學習表現可能呈現重大歧異。

全國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協會理事長何碧燕從教職退休後,投入民間兒童教育團體,她於年初造訪新竹縣山區國小,目睹教育城鄉差距的現象,深感問題的嚴重性。

她表示,偏遠地區師生少,但即使是1對1教學,兒童的學習能力卻也不見得必然提升,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的關鍵。再者,學童對於人事時地物等所謂的前置經驗多寡,也會影響學能表現。
舉例,多數都會兒童常有到便利商店購物的經驗,買賣過程中,兒童就會運用到數學計算能力。但在偏遠地區,很可能周遭方圓數里內不見1家便利商店,即便有,經濟也不允許兒童買零食吃等,長時間累積下來,對兒童學能培養就有影響。

為讓弱勢學生也能多些參賽的經驗,開啟視野,該協會廿四日舉辦的首屆「英數達人競賽」,就提供免費名額給清寒學生。

英數達人競賽參賽學生以小六生為主,也有年紀較小的學童挑戰,昨日台北試場應賽學生約500人,分為團體組和個人組,數學題目直接取材自美國同級生教材,題目靈活,英文則結合生物、數學、生活知識等方面,以生活化、有趣的題型,提高學生學英文的興趣。

主辦單位表示,測驗結果將於三月初公布,表現優異的團隊,將頒發創意獎鼓勵,並且製作分析報告分贈給全國各小學,希望能夠藉由競賽,提升小學生英數2門學科的競爭力,並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競賽精神及國際觀。

[http://blog.roodo.com/npome/archives/5599105.html]

錢意文獲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周錫瑋勉勵

【2008/02/26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媽媽,我會堅持下去,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這是今年獲得全國青少年志工菁英獎傑出志工的北縣竹林高中錢意文同學,今天對已經罹癌過世的母親,說出心裡的話。媽媽生前也是社區的愛心媽媽,熱心助人。這樣的精神帶動女兒也擔任志工,幫助身心障礙的院童。

台北縣獲得全國青少年志工菁英獎的,除了錢意文,還有獲奉獻獎的呂佩瓀、陳愉珺、陳彥如、陳又嘉、李怡萱等同學。他們中午在縣府接受縣長周錫瑋的頒獎,以及師長、同學、家長的祝賀。

「保德信青少年基金會」董事長藍振富肯定獲獎的青少年從事志工服務,他說,希望發掘背後支持這些青少年的家長與老師,因為有了他們默默的支持與身教,強化台灣青少年的競爭力,也有助於人格的發展。

看到這些獲獎青少年志工的偉大,周錫瑋以「關心、愛心、用心」等三心來勉勵並肯定同學,他也強調,家長就是最好的示範,獲獎青少年讓大家看到社會的光明面,相信這些志工,獲得的遠比付出的還多。

助人服務是一棵種子,希望他會慢慢萌芽。周錫瑋也期勉大家「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方便」;六位青少年學子精神令人感佩,為其他年齡相仿的青少年樹立良好的行為準則。

獲頒「傑出志工獎」的錢意文同學,深受母親生前熱心助人且獲得善心人士幫助的影響,立志回饋社會,加入竹林中學愛心社,並擔任社長。她不僅至真光教養院陪伴腦麻及自閉兒,更於明新兒童中心陪伴照護遲緩兒,定期捐款社團所募集的愛心基金。

獲獎的陳愉珺同學擔任服務學習社社長,協助並輔導發展遲緩的小朋友,更親身參與資源回收,努力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陳又嘉同學除於板橋市社區特教資源中心服務,陪伴自閉症兒童,教導生活技能外,更加入童軍團負責維護校內外秩序。

呂佩瓀及陳彥如同學則擔任鶯歌陶瓷博物館導覽志工,用心關愛這個土地;李怡萱同學也是文化小志工,於三峽祖師爺廟擔任古蹟解說員,成為師長、廟方及社團的連絡橋樑。

「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是全國第一個屬於青少年志工的特殊榮譽獎項,於1995年創立於美國,由保德信人壽及美國中等學校校長協會聯合發起,目的在表揚傑出的國中及高中學生志工,鼓勵更多青少年加入志工。今年報名人數創下歷年新高,共三千一百三十八名青少年參與報名角逐。

[http://blog.roodo.com/npome/archives/5598955.html]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教育部:積極扶助弱勢就學 不宜引單一意見以偏蓋全

【2008-02-22中央社/訊息服務/台北 】國科會昨(21)日公布一項教育研究指出,偏遠地區學校因經費不足、教師流動率高等因素,成為「國民教育的暗角」,九年一貫課程更擴大城鄉學習差距。教育部回應強調,學者從關懷弱勢的角度出發值得肯定,但媒體不宜過度引伸單一、片面的個案意見作為研究結論。事實上,教育部積極推動各項扶弱措施,以弭平城鄉學習資源差距,呼籲各界不宜以少數個案意見,以偏蓋全否定教育部近年積極推動各項扶弱方案的成效。

平面媒體引述國科會「偏遠地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調查研究」資料,報導偏遠地區成為「國民教育的暗角」,包括師資不足、教師流動率高、數位落差大等。

對報導引述的研究內容,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一一回應表示,有關偏遠地區師資不足的疑慮,幾所相鄰的偏遠學校,可採「共聘教師」方式解決問題,路途較遙遠的偏遠學校,也能向都會區學校「商借」教師,師培公費生的「師保制度」,例如原住民師培公費生畢業後,回到原生縣市教書,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此外,教育部也投入經費為偏遠學校修繕宿舍,使教師願意至偏遠地區任教並留任。

有關英語及資訊專科教師不足的質疑,潘文忠提出實際數據回應強調,教育部積極引進海外英語專長替代役男深入校園,以提升英語教學成效,目前共有135校、總計超過1萬名偏遠地區國中小學生接受輔導。

此外,教育部更積極廣設偏鄉數位機會中心,以縮短城鄉數位學習落差,目前總計在54個偏鄉地區設有113個數位機會中心,去年總共招募112隊大專資訊志工,辦理學生課後照護,時數達1萬4979小時,累計有4萬5750人次受惠。

潘文忠強調,教育部關懷弱勢學生就學權益不遺餘力,針對資源弱勢地區與學習落後學生,分別規劃了「教育優先區」、「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並逐年擴大預算,加強補助;去年透過「教育優先區」與「攜手計畫」總共照顧全國75%以上國民中小學,補助金額達新台幣6億元,今年總計挹注新台幣7億元,投入攜手計畫,總計全國有2945所國中小、20多萬學習落後學生,接受補救教學。

而為解決偏遠原住民學童上學問題,教育部則每年補助原住民學生住宿費、伙食費用,去年補助額度達6779萬元,共5465人受惠,另外,對學習較弱勢的外籍配偶子女,也規劃了相關輔導計畫。

他又說,地方制度法通過後,國教司年度預算從原來的300億元減為80億元,其他都回歸到縣市政府預算,雖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權限,但地方政府在教育上也負有更多責任,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需攜手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潘文忠重申,教育部對偏遠地區學童的關懷是全面性、持續性的,逐步提升資源缺乏地區的整體教育水準,而平面媒體報導所引述的研究內容屬片面、單一個案的意見,並不能作為通盤結論而否定教育部整體施政的努力;而有關研究報告內容與個案問題,教育部將深入瞭解研究內容,並與研究人員溝通,瞭解個案問題。

[http://blog.roodo.com/npome/archives/5599093.html]

教改不能回頭 但要重新出發

【中國時報 2008.02.25 朱敬一 】自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改諮議報告書」提出至今,匆匆已十二年。當初,該會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與五項建議(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學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坦白說,這些方向與建議可挑剔之處不多。教改諮議報告書完成以後,即提交行政院轄下之教育部推動執行。十二年來的教改模式,基本上就是劃分為前述的「理念鋪陳」與「政策推動」兩大塊。

乍看之下,這樣先理念、後政策的教改步驟,並沒有任何不妥。但是不必諱言,在過去十多年之中,台灣社會對於教改確實有普遍的失望。不只是失望,甚至有將「教改」汙名化的傾向。在汙名化之外,根據許多媒體報導,在最近數年推動教改之後,中小學生的功課壓力反而比之前更重,而補習班的生意比以往更興旺。這樣的升學競爭情況,當然與教改「讓孩子們快樂學習」的理念相牴觸。此外,幾乎所有的升學補習都是強化對智育筆試成績的競逐,這樣的一元化填塞,無論如何也是有悖教改會「多元化」理想的。為什麼教改推動了十多年,卻在若干面向得到相反的結果呢?這是我們要省思的出發點,也是後續建議的起始點。一九九六年教改諮議報告書涵蓋的面向很廣,但是社會上爭議較大、反彈較大的,則是中小學教育的部分。因此,以下析論的重點,也是集中在這一方面,暫時不論高等教育的議題。

就中小學教育而言,如果要對當前教改的困境一言以蔽之,也許可以用以下之描述涵蓋:「教改多元化的理念與政策,和當前台灣社會普遍的升學價值取向,有相當程度的扞格」。就教育理念而言,一九九六年的教改討論,有部分背景是相應於解嚴不久的台灣社會,因此諸多的教改方向,都有從壓縮一元邁向開放多元的影子。無論是教科書一綱多本、師資培育管道開放、大學高中的開放設立、終身學習的推廣等等,都有邁向制度設計多元或生涯規畫多元的傾向。就許多方面而言,「多元化」走向都沒有爭議。但是就課綱設計、教材內容、升學取向、學校選擇等與升學有關的政策而言,多元化卻經常有四處碰壁的跡象。

以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為例,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困境。「一種課綱、多本教材、分校採擇」是全世界先進國家的應然模式,也是教育多元化的理想。然而,台灣教育的實然環境,卻是家長希望孩子升學、都想讓他們進入明星學校、都期待子女成龍成鳳。在明星學校名額有限的客觀環境下,前述父母的期待,就以激烈升學競爭的形式呈現。於是,教材越是多元,考試範圍就越廣,學生的升學壓力就越大。簡言之,應然面的教材多元,就與實然面的學習痛苦產生了衝突。

有人說,家長們不該只重視升學、讀書也不是子女唯一出路。這些大道理都沒錯、都言之成理,但是聽不聽得進去、接不接受,卻是學生家長的思想自由,完全勉強不得。以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哲學理念來說,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是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與情境背景的。華人千餘年來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浸淫,再經歷數百年來科舉考試的唯一進階機會,升學文化的社會情境幾乎已深入民心。在民主社會,「人民最大」;如果家長的想法堅定不移,教育行政主管就只能迂迴設法、溝通再溝通,做廣泛的、長期的、有深度的對話;一方面彼此交流觀念,另一方面也能了解雙方的落差,進而調整方向、甚至調整政策。

過去數年教育當局許多的改革,都是集中在考試方式、招生名額比例、計分等等面向。這些方向不是不重要,但是比較集中在技術面,與學生家長的升學觀念極少交集。準此,基測或學測成績組距的細節調整或部分資訊揭露,都只是技術細節,不應是教改的主體。將來的教改方向,不能僅在考試科目、計分、組距落點等片段性、局部性細節上打轉,而要著重觀念性、根本性的溝通與對話。不久之前教育部宣布新的九八課綱,旋即受到許多知名高中校長的評論,顯然也表示當局溝通不良。教改要能成功,必須要政策得到學生、家長、老師的廣泛支持。少數的細節教育政策,或許可以直接推動,但是大多數教育政策則不能如此莽撞,必須要著重對話與溝通的平台。

就歷史來看,溝通平台的重要性國內外其實也有不少先例。許多「社會運動」的研究都指出,當民間的挫折與抗議無法有效傳遞給執政當局時,那就會有相當的不安。若教育當局的政策沒有平台與民間溝通討論,又要強行推動,則又必然會形成阻力與挫折。過去數年,教育主管當局與廣大中小學學生、家長與老師之間,沒有制度性的溝通平台。我不敢說這是教改唯一的問題,但相信這絕對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在全球化的衝擊、對岸的競爭、社會變遷的多重影響下,台灣的教育改革不但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更是要積極前進、不宜迴轉的。因此,我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改必須要再出發,才能讓台灣社會的教育跟得上時代的需求。希望將來的教改推動,能夠改變以往從理念到政策的直接跳躍,而著重中間一層的溝通與對話銜接。具體而言,或許可以朝以下方向推動教改的重新出發:
 一、建立平台:請教育部協調設置教改溝通平台,結合各級中小學的資深教師、教育行政同仁等關心教育人士,定期對政策與問題提出檢討。
 二、多元討論:對於有助於多元價值推廣的事例,前述平台也應有系統性討論的機會。文化多元並非憑空而降,必須要輔之以實體事例,理念才能漸漸融入社會。
 三、穩定變革:對於目前推動的諸多教改方案,暫時不要貿然更動,先求家長學生對制度預期之穩定,再透過前述平台逐一檢討改進。
 四、觀念推廣:不論是文化多元、通識教育、終身學習、教師進修、家長期待、學生心理、價值取向等方面,社會都有持續對話的必要。這樣的持續對話,必須有耐心的推動。

教改是一條漫長的路、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由於教育活動牽涉到數百萬的學生與家長,它涉及的意見一定很分歧。因此,基於民主觀念或現實考量,這數百萬的基層聲音都不能輕忽。正因為如此,乃提出了以上的省思與淺見,供將來主事者參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22500116,00.html?source=rss]

弱勢者的五年五百億在哪裡?

【文/鍾明倫(台灣師大公領所研究生、北市內湖高中代理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前些日子到公共電視參加「公民眾議院」的電視錄影,討論「五年五百億 打造頂尖大學?!」當天的錄影對於官員及大學校長在節目上的回應,筆者這些日子和私校學生與經濟弱勢的學生進行一些對話後,針對國家史無前例大手筆的教育經費分配有一些批判性的想法,分述如下。

當社會輿論對五年五百億大肆批判的同時,政府官員的政策論證邏輯為,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是政府的特別預算,對於經濟弱勢的學生,政府也有「相當程度」的補助。筆者不禁想問,為了改善結構性教育資源貧困的問題,政府幾十億的教育經費補助夠嗎!更多人想問的是,五年五百億為何不是放在弱勢教育的補助上呢?況且,在弱勢族群中可以拿到補助與資源的,還是其中的少數。當今的教育政策像是冷水煮青蛙一樣,很多學生不知道為何自己會無法脫貧,這樣的結構性壓迫是階級對立與社會分化的始作俑者。當政府宣稱,臺灣是人權立國的國家,但從弱勢族群在受教權上所面臨的窘境,似乎相當諷刺!

臺灣為積極爭取打入世界的舞台,不惜投入大筆的教育經費提升重點大學的競爭力,老師和學生變成製造出一流大學的奴隸,大學教育的理想似乎異化了。進入世界百大之後,到底在百大內的名次可以維持多久?還是只是滿足一個外交弱勢國家在歐美霸權主義脈絡下的虛榮心而已,或是政府拿來當作選舉操弄愚弄百姓的成績單,成就另一種形式的精英主義,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
從階級的觀點,追求卓越是哪些學生卓越,哪些學生具有競爭力!拿到補助款的「名」校為何可以取得較多的社會資源,難道是這些學生的父母繳交比較多的裞嗎?顯然不是,因此,這些學校在資源取得的社會正當性是相當不足的。

政府稅收是有限的,也具有排他性,因此,教育經費更該幫助改善弱勢族群的教育品質,而不應該拿來成就文化及社會資本較優勢菁英學生。許多報導與調查針對這些名校學生的家庭背景進行交叉分析,學生多來自中產階級及小資產階級的家庭居多,這樣的教育資源的分配根本不符合分配正義的原則。更不客氣的說,這是對於經濟弱勢學生是多重性的壓迫。國家政府有權力要求學校及教師去成就國家進入百大的目標,而卻無力將最多數的資源拿來照顧學校中弱勢學生的需求,這是相當矛盾的政策邏輯!相對的,可能更加速「野雞大學」的出現,促進大學品質M型化的出現。

這些拿到補助的學校似乎每天都對於評鑑結果憂心忡忡,因為結果會影響下年度的補助款,卻忽視了高等教育中學生的未來發展及學術發展的本質,未分配到經費的學校,甚至發動校友與社會賢達人士對政府進行高分貝的吶喊,這種畸形的教育現象彰顯的一句名言:評鑑不是為了改善教育環境,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甚於他人。也有人譏笑:大學評鑑是將大學追求真理的神聖的地位越『評』越『賤』。

如果政府要實踐美國政府二十一世紀教育政策的口號:沒有落後的小孩(NO CHILD LEFT BEHIND),更應該將教育資源挹注在弱勢族群、偏遠地區或發展不力的學校上,這才符合分配正義,政策上才能彰顯積極性的關懷,整體教育品質與學生素質才有向上提升的可能性。歐洲幾個令人稱羨的教育成功的國家(如:愛爾蘭、芬蘭等)根本不會在意世界排名的優劣,但是,國家對於整體學生受教的品質卻是相當的重視,特別是後段學習表現相對較差的學生,其教育成功經驗方為臺灣當局應該深思與學習的。

教育當局應思考追求整體教育品質的提升,不是跟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建立的學術規則奔跑,而是反過來關心與聆聽基層教育的聲音,學生需要什麼,老師需要哪些協助,特別是弱勢學生與發展不利學校的聲音與需求。教育不是富人的權利,更不是少數決策者的意識形態,而是所有學生可以接受等質等量的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包括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這才利於國家整體的發展與優質市民社會的建構。唯有臺灣全面性的推動教育公共化,教育經費應該整個社會來承擔,而非個人的投資,如此一來,政府才能徹底解決因貧富不均、城鄉差異所產生的弱勢教育的問題。

讓教育回歸到最自然的本質,教育不是要求人人都要頂尖與卓越,而應是讓每個人在受教的歷程中體會自我存在的價值,並找到貢獻國家社會的有利位置。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12366]

布農女上大學 畢業想回鄉教書

【聯合報2008/02/19 ╱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 19歲信義鄉雙龍村布農族女學生美雅(Maiia)左手托咖啡盤,右手舉起杯子,輕啜一口深黑咖啡,大大眼珠轉啊轉的,伴隨著咖啡香,掩飾著不安情緒。就讀台中教育大學英文系的她,昨天到大飯店學西餐禮儀,她是家族中首位大學生,畢業後立志回鄉教書,用英文帶布農孩子認識世界。

美雅是台灣世界展望會的扶助學子,昨天永豐棧麗緻酒店邀請美雅與其他學生,學習西餐禮儀。永豐棧餐廳經理曾詠真說,西餐刀叉常用就熟練,放輕鬆就不會出錯。

她的父母在雙龍村種蔬菜,收入靠天吃飯,家中有4姊弟,她排行老二,從小就接受展望會資助,桃芝颱風那年,農田被大水沖毀,差點就輟學當女工,幸虧父母堅持,她才繼續升學。

美雅功課好,國中就離家到水里市區就讀,高中考上明星學校台中女中;她說,剛到女中第一堂英文課,老師開口一連串英文,她完全聽不懂,感到很自卑,幸虧老師、同學鼓勵,她每晚苦讀到凌晨,從倒數幾名進步到中上成績。

英文能力不錯的美雅,把英文當成世界敲門磚,她每天讀英文文章,有空就上英文網站,探索地球村;去年她考上台中教育大學公費英文系,打破家族沒人上大學的紀錄,國小畢業的父母更引以為傲,她則加緊練英文,夢想出國看世界。

美雅說,她打定主意,畢業後回家鄉教書,「把世界介紹給布農族的孩子,即使沒機會出國,透過英文、網路,把世界帶進部落」。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11314]

繁星滿天 倍增956名 偏鄉歡迎



【中國時報 2008.02.28林志成/台北報導】學測成績單昨寄發,接下來除了甄選入學管道,今年繁星計畫大幅提供1742個名額,較去年增加956人,考生不應放棄機會。繁星計畫是偏鄉學生進入台大等名校大好機會,今年有25所大學提供1742個招生名額,比去年11所大學提供786個名額多很多。



繁星計畫完全由各高中推薦,即日起到3月4日集體向各大學報名。



錄取繁星者 不得參加指考



哪些學生會被推薦參加繁星計畫?根據招生簡章,考生高一、高二學業總成績全校排名前5%以內,就有機會在校內被推薦,但要通先通過校系自訂的學測檢定門檻,才合乎被推薦資格。



大學甄選入學專家胡天爵說,繁星計畫報名只要學校送學測成績單就可,考生免繳備審資料、免甄試、也不必繳交任何費用,是偏鄉高中學生進知名大學的難得管道。繁星計畫3月13日放榜。



為避免投機,今年在繁星計畫被錄取者,不能參加之後大學甄選入學。大學甄選入學第一階段以學測成績篩選結果3月17日公布,會直接剔除繁星計畫錄取生。



清大增額182人 涵蓋各學系



在學測成績公布後,清大的繁星計畫亦同步啟動。為了鼓勵家裡經濟狀況不好,但虛心向上的優秀學生,清大27日公布,將提供符合資格的學生「1年12萬元獎助學金」,讓他們在離家學習上無後顧之憂。



清大校長陳文村表示,該校今年繁星名額182人,涵蓋各學系,比去年錄取的140人增加40多個名額。由立青、富邦及浩然基金會聯合提供獎學金,每年度預計發放新台幣180萬元。



除了家庭經濟上需要協助的學生外,也提供成績優秀學生每年20萬元的績優獎學金,申請資格為各類組在校成績前2名同學。



黃思婷捨台大 生活過得精采



陳文村表示,去年清大提出繁星計畫後,帶動各大學跟進,清大今年與12所研究型大學、13所教學卓越大學聯合招生。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連技職學校也參與繁星計畫。



透過繁星進入清大的黃思婷目前讀計量財務金融系二年級,她說,當時放棄台大志願,確實經過不少掙扎,但考慮到個人興趣而未能在台大找到理想學系,毅然以繁星計畫到清大。



黃思婷說,清大一年的校園生活過得「很充實、很滿意」加入熱舞社後,生活變得非常「彩色」,此外還加入排球隊系隊。課業、運動、休閒都兼顧,讓她成為清大繁星計畫最佳代言人。



攝影/陳愛珠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9+112008022800442,00.html]